朱標緩步而來,聲音帶著倦意卻未顯疲態:“他們議至此刻,已是第五夜。”
朱瀚未轉身,只輕聲一句:“你可知,他們為何不倦?”
朱標也站定,與之并肩:“因為他們終于得一處,能說真話。”
朱瀚這才笑了,轉頭望向太子,道:“你若能一直讓他們說真話,便是一樁大功。”
朱標點頭:“我想聽聽皇叔的想法——接下來,如何用他們?”
朱瀚轉身,緩緩道:“太子設青策堂,引才入局,是勢;擇地設外院,散布各地,是網。可你如今才張開網,尚未有獵。”
“獵?”朱標皺眉。
“網張無用,需引風而動。”朱瀚眼神清澈而深遠,“你該讓天下人知道,策士所言,不只是紙上清談,而是真能動這山河。”
朱標若有所悟:“你是說……拿一事,讓他們見成效?”
朱瀚點頭:“對。但這事不能大,太大必惹動朝堂諸公;不能小,小則無人聞之;更不能在京,京中一動,萬象皆隨。”
朱標沉吟片刻,道:“那該何處起步?”
朱瀚淡淡一笑:“北直隸南部,有一地名叫‘魏城’,原為舊年封地之郡,近年賦稅尚可,卻連年有吏更替,無一能久任。此地地不偏,人不窮,卻民心不定,恰是試策之地。”
朱標一拍手:“好,就以魏城試之!”
青策堂議座上,朱標親臨,眾人肅然。
林復率先而出,朗聲道:“陛下允準太子親理魏城一事,策堂承旨入議,請太子裁命。”
朱標目光掃過在座諸人:“魏城之事,非國策、非軍情,乃是百姓生息。諸位若有奇思異策,今日且放手而言。”
王潛率先出列:“草民請以民間醫者之道,設‘濟民坊’于魏城四隅,募本地老醫五十人,以坊制行醫,避官醫久候之弊。”
緊隨其后,一名名叫蘇倩的女策士站出,聲音清越:“愿議魏城女織之制。聽聞其地女工日作十二時,月僅二休,非禮也。可設織坊義社,分時輪作,以工代役,使女亦得喘息之余。”
眾人紛紛附議,語不相讓。朱標聽罷,拍案道:“魏城之試,既是為民,便應從民間起事。此事,由林復為主,王潛、蘇倩為副,率策堂六人先行赴魏,一月為期,議成實效者,將之廣布。”
一時堂中振奮,人心激蕩。
待眾人散去,朱標留林復于殿后,低聲道:“魏城之行,非易事,你可有憂?”
林復躬身道:“太子放心。若魏城不成,我林復,自請削籍,不再涉政。”
朱標沉聲道:“我不要你削籍,我要你凱旋。”
魏城地處北直隸南部,春初尚寒,入城之時,林復一行六人身著便服,只帶東宮授牌與策堂之印。
第一日,他們不入官府,而是直赴南門集市。
“你看那邊。”蘇倩指向一處高臺,“那是魏城老市口,市頭原有官吏設臺講政,但近日被廢,改作討債之地。”
林復皺眉,率眾上前,只見數名漢子圍一瘦弱婦人怒斥,言辭兇惡:“你男人死了債還在,你再不賣屋還賬,別怪我們手黑!”
婦人抱著懷中嬰孩,身軀顫抖。
林復出聲:“放肆。”
為首漢子冷眼道:“你哪來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