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不服,可問我,不必問他。”
孫仲衍眼神動了一下,終緩緩收劍,低聲道:“臣……失禮了。”
沈昊躬身一禮:“是我之言惹疑,愿承一劍之責。”
朱標卻擺手:“你言盡理,風向未穩,仍需你引。”
眾軍士肅然起敬,目光已然不同。
朱元璋閉門養病后,太子朱標代行監國,已歷時十日。
此日早朝,宮門初開,朝臣列班。
戶部尚書許和、刑部侍郎曹英、兵部尚書吳兆連、禮部劉秉昌、翰林學士張孟堅等俱到。
太子朱標緩步登殿,身著素色朝服,神情溫和,卻含不可撼動之威。
無人不知,他身后有“鬼才”沈昊佐策,有“武魂”孫仲衍沉默追隨,太子監國之勢,已非最初無人問津之態。
可正因如此,此刻朝堂之上,氣氛凝重,人人屏息。
“戶部可有銀糧調度之策?”朱標問。
許和躬身:“有策三條,但需商議。”
“兵部可愿配合軍改試議?”
吳兆連點頭:“若調度得當,愿隨太子共籌。”
忽然,東班中一人出列,朗聲言道:
“啟稟太子,微臣以為,當下監國一事雖成定局,然若無輔政大臣共同參議,恐生專斷之嫌。臣請陛下明定輔政之人!”
此言一出,朝中嘩然。
出言者,正是左都御史——姚廷芳,一向號稱“清流鐵筆”,實則與淮南王府往來密切。
朱標不怒,只微笑道:“姚卿言之有理。只是……朝政之上,群臣皆在,若無群議,我又豈敢一言獨決?”
姚廷芳道:“若如此,還請太子明示——沈昊乃何身份,能于兵營、士林、禮部頻頻現身?太子倚之甚重,此非‘一言獨斷’又為何?”
此話劍指沈昊,直刺太子用人之策。
眾人目光轉向朱標,亦有人投來憐憫之意。
太子用一書生輔政,終是破綻。
卻在此刻,右班中忽然有人緩緩出列,聲音不疾不徐:
“姚公問得正好,在下沈昊,愿于此言明。”
群臣一驚,沈昊竟在殿外,衣冠整肅,步入金鑾之上。
姚廷芳冷笑:“沈大人何以自入朝堂?你是翰林?尚書?御史?何職何銜?”
沈昊卻笑:“在下,確無官銜。但今我一身,不代表我自己。”
他轉身望向百官,一字一句:
“我代表三十六州書院推舉之策問,代表宣武、廣武、鎮北三軍士卒所書之問兵令,亦代表數萬京中百姓遞交之愿書——皆求太子維新振政。”
“這些,不夠資格,入殿答問嗎?”
全場死寂。
一紙職銜,不敵千人心向。
姚廷芳臉色鐵青,卻無法駁斥。
朱標見狀,朗聲道:
“今日所議,本是問政,而非問人。我愿沈昊為監國顧問,入內議事,不列班位,不干實政,只為獻言,百官可有異議?”
四下無言。
姚廷芳環顧眾臣,卻無人再出列附和,只得退后,冷哼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