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銘反問“先生可知,船為何能浮于水面”
陳淵說道“重者在下,輕者在。木輕于水,便可浮于水面。”
“非也,”朱銘搖頭說,“取一巨石,鑿之為舟。只要這石舟足夠大,也能浮于水面。”
陳淵笑道“此戲言爾,石舟沉重,怎能浮水”
“石舟不好鑿,以銅舟代之可乎”朱銘問道。
陳淵說“可以,銅比石更重。”
朱銘再問“先生家里可有銅盆”
“有”陳淵突然醒悟過來,“銅盤便是銅舟,可浮于水面這是怎生道理”
朱銘笑道“這便是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物俘于水,其中蘊含大道,以此大道造出船舶,便可通行江海以利天下。而天下之人,只知其用,卻忽視其道。”
陳淵低頭苦思,他已經可以確信,物浮于水確實暗含大道,可又如何明白其中的道理呢
朱銘說道“這就要格物致知”
陳淵忙問“如何格之”
朱銘問道“銅錠沉于水底,銅盆浮于水面,二者有何不同”
陳淵回答“銅之形不同。”
“然也,”朱銘說道,“是否可以得出,同樣重量的同一事物,外形展得越開越能浮起來”
陳淵拍手贊道“當是這般道理。”
朱銘又問“那究竟該展開多少,能剛好浮于水面呢”
陳淵一愣,是啊,物體展開多大能浮起來
朱銘說道“這要用到算術。”
“算術”陳淵問道,“能準確算出來嗎”
朱銘問道“先生可聽說過曹沖稱象”
“自然聽過。”陳淵說。
朱銘說道“曹沖稱象,以石代之,刻水為記。船沉到同樣的深度,石頭與大象的重量便相同。這是否可以得出,物能浮水,不僅跟展開大小有關,還跟其自身重量有關”
“然也。”陳淵點頭。
朱銘說道“便可將幾升清水,倒入大桶之中,投入銅錠,計算水漲了多少,以此算出銅錠大小。還可用同樣大小的銅錠與水,算出他們各自的重量事物的大小、輕重亦是物之理也。計算、總結其中關系,便可得出物浮于水的大道,此亦格物致知。”
朱銘為陳淵講解浮力問題時,旁邊已經站了十多人。
一個老師,十二個學生,此刻聽得有些迷糊。
不是要探討世間大道嗎,怎么又扯出來這些東西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