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導奉承道“張三哥好眼力,前面數里,有一個叫安家坪的大村落。村中之人,半民半匪,經常過來設伏打劫。前方一兩里,山谷狹窄,山嶺卻不陡峭。村民經常埋伏在山,沖下來把商隊前后堵住。”
鄭睢問道“能不能進村”
向導解釋說“可以進村,只要過了這段設伏地點,村民就不會再動手打劫,而是跟商旅以物換物。俺事先準備的私鹽,可在這里派用場,一斤鹽能換來好些糧食。常走這條道的商販,通常會多給些私鹽或布匹,算是留下一筆買路錢,下次再來就可保平安。”
“他們越貨時濫不濫殺”張廣道問。
向導說“只要不做抵抗,他們就不殺人。畢竟靠山吃山,殺得太狠了,哪還有商販走這里村中匪首叫屈方平,人稱屈菩薩。就是說他有菩薩心腸,從來不趕盡殺絕,還會給被搶的商販留些口糧。”
張廣道莞爾一笑“卻是稀奇,劫道的居然自稱菩薩。”
吃飯喝水,休息片刻,張廣道下令前進。
他讓鄭家的作戰人員,負責在商隊前后保護,自己帶著大明村保安隊,爬旁邊的山嶺去搜山開路。
保安隊人手一面藤牌,兵器或刀或槍,沒有帶狼銑之類,因為跋山涉水不方便。
山有人放哨,在他們休息的時候,就叫來村中匪寇埋伏。
匪首屈方平趴在草木之間,看著下方的藤牌兵,嘀咕道“點子有些扎手,有盾牌,有刀槍,硬拼起來不劃算。回村里去,好生招待”
村匪們默默撤走,總算有驚無險。
張廣道帶人翻過山坳,猛見前方豁然開朗,好大一片平坦谷地,山谷中到處都是良田。
帶著商隊來到村口,張廣道朗聲喊道“西鄉張廣道,押貨路過貴寶地,請屈菩薩當面說幾句”
屈方平今年剛滿三十,卻有十幾年打劫資歷,他祖兩三代都是干這個的。這廝手里不帶兵器,一副農民打扮,拱手笑道“原來是西鄉來的好漢,只路過一趟,還是要常打交道”
張廣道說“年年都要路過,今日來拜碼頭。”
“好說,”屈方平當即做出承諾,“俺村里的糧食,要賣得貴些,你們不買也行。每趟路過,須得留下二十斤鹽、二十匹布。”
張廣道搖頭“俺也只是跑腿的,買路錢太多做不得主,十斤鹽、十匹布如何糧食也會買一些,保證讓你有得賺。”
屈方平仔細打量他們的藤牌和刀槍,認真思索片刻,問道“可以,但下次過來,能否帶些仙糧種子”
“仙糧”張廣道表情古怪。
屈方平說“俺聽路過的洋州商賈講,西鄉縣有個元璋公,從海外仙人那里得到仙糧,再貧瘠的山地也能收獲。伱們是從西鄉來的,想來應該能弄到仙糧種子。”
玉米和紅薯,已在洋州和興元府推廣開來,但并未徹底普及到每個村落。
許多自耕農都翹首期盼,希望能弄到一點種子。
向導頓時笑起來“好叫屈菩薩知道,俺們這趟押的,便是元璋公的茶貨。”
屈方平驚訝道“元璋公是仙人弟子,也做生意的嗎”
張廣道說“下次路過,保證給你帶來仙糧。”
屈方平道“如果仙糧真有那般神異,今后你們盡管來往,俺不要半文買路錢。”
雙方就此達成口頭協議,張廣道甚至獨自進村,到屈方平家里做客,讓商隊留在村外就地休息。
這般膽氣,讓屈方平頗為佩服。
張廣道一心想著造反,朱銘離開大明村時,跟他促膝長談了半宿。
兩個后腦勺長反骨的家伙,互相交流起兵想法。
這條儻駱道,是他們預定的北出路線。原因很簡單,從關中一直到洋州,沒有駐扎半個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