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鐵炮無法直接澆鑄,別說宋代了,明代都不行。
明代澆鑄的鐵炮,要么是生鐵炮管再加箍,要么是內層熟鐵外澆生鐵。
朱銘每天都去冶鐵場蹲兩個小時,跟工匠一起研究嘗試,最后只能宣布失敗。
就一句話爐溫不夠
宋遼金已采用高爐冶鐵,而且屬于改進版高爐,但爐溫通常在1200度左右,再怎么努力也就1300度。
想要澆鑄熟鐵,還得繼續提升爐溫。
朱銘知道可以通過熱風爐解決,但具體怎么搞,他還毫無頭緒。
那就先造鍛炮。
鍛炮有兩種方式
一種把鐵條豎直排列,外面一層一層加鐵箍。
整個過程,類似箍桶,大航海時代的歐洲鐵炮,基本都是這樣用鍛鐵箍出來的。缺點是氣密性極差,而且比較容易炸膛
另一種是中國明代的鍛炮,用熟鐵敲打上萬次,直接鍛打成鐵板,然后敲成四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弧度的鐵卷。再將鐵卷鍛包成圓筒,將一節節鐵筒冷鍛錘接,用鐵條去填補縫隙。
這種鍛炮方式,雖然人工成本提升,但氣密性大大增強,沒那么容易炸膛。而且所需炮箍減少,甚至可以不要炮箍,炮身重量大大降低。
朱銘當然選用第二種,上萬次敲打成鐵板的工序,可以先用水力鍛錘,再以人工進行修正。
虎蹲炮的炮身很短,打一個圓筒即可,不須多個圓筒拼接。只將兩個半圓,冷鍛成一個圓筒,外面再加幾道箍固定。
水輪機還在制作當中,朱銘讓兩個鐵匠手工打造。
第一門虎蹲炮,兩個鐵匠打了30多天。這是熟練度不夠,還能慢慢提高速度。
按明代的文獻記載,一門普通將軍炮的鍛造,只需十名熟練工匠制作40天。而虎蹲炮,工期短得很,可以大量制作。
朱銘制造虎蹲炮的最終目的,是訓練戚繼光的三疊陣。
這是一種在北方使用的,大型多兵種混合軍陣。
其基礎還是鴛鴦陣但狼銑和盾牌都不要了,改為火槍和弓箭。還配套有戰車防御騎兵,接敵之后,先用海量虎蹲炮攻擊,接著用火槍和弓箭輪番射擊。
遠程火力就有好幾撥,一輪一輪不間斷,當時的蒙古騎兵,還沒沖至車陣就得崩潰。
步兵多為騎馬步兵,實在不行騎騾子亦可,另外還配置有騎兵部隊,突出一個“機動化”,可追擊收割及快速行軍。
戚繼光的這套三疊陣,沒有什么赫赫戰功,因為自打創立出來,蒙古騎兵就不敢南下了。轉而跑去霍霍東北,倒是讓李成梁猛刷戰績,蒙古人寧愿給李成梁送人頭,也不愿面對戚繼光的三疊陣。
現在朱銘基本確定武器制作思路
生鐵用來澆鑄大口徑鐵炮,由于實在太過笨重,多數用來放在城頭防御,少數拖出去做攻城炮。
熟鐵用來鍛造虎蹲炮。
灌鋼用來打造兵器和盔甲。
后面兩個,都會配置水力鍛錘,有效節省人力成本。
接下來,就是顆粒化火藥,朱銘打算開春雪化之后再搞。
“諸君,共飲此杯”
除夕那天,州衙后宅極為熱鬧。
不僅白勝、張鏜、李寶、鄧春、石元公等人,帶著家屬來朱銘府上慶祝,就連屠申等冶鐵場高層,也被朱銘請來春節聚會。
算上眾人的老婆孩子,足足坐了六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