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時候,棉田也可放開管控,山東與江南農民可以敞開了種棉——山東棉最優質,浙江棉次之。
白師厚看啥都稀奇,指著湖邊成片的船屋問:“那些漁民平時都住在湖里?”
范成大笑道:“都是漁戶,江南更多。”
白師厚雖然出自武將之家,自己也從小練習武藝,卻是個妥妥的士子:“那些漁戶如何繳納賦稅?”
李祖洽說:“前宋的漁課亂得很,大明現在編為保甲,統收漁鹽課。洪澤這邊的漁民,其實數量比以前更少了。前宋末年,一些漁戶投靠宋江作亂,一些投靠方閣老(方孟卿)做了官兵,一些投靠鹽梟跟方閣老作對。”
北宋對漁民的稅收較輕,但操作起來卻讓漁民活不下去。
尤其是宋徽宗年間,官府通過買撲的形式,把大片水域承包給豪強。然后豪強就霸占水域,對那里的漁民瘋狂盤剝。同時,官府還向漁民違規收取雜稅,比如梁山泊的漁民就大量投靠宋江,已經到了不造反就得死的地步。
李祖洽微笑道:“如今圣天子在朝,就連漁戶子弟,也可參加科舉。因為賦稅減輕,還真有漁家子去讀村塾的,淮陰縣便出了一個漁家秀才。放榜之后,洪澤各處湖泊的漁民,紛紛開船去他家提親,當時萬舟匯聚蔚為奇觀。”
“貧如漁家子也能中秀才,想來是天生的讀書種子。”陸游不由贊嘆。
李祖洽笑道:“這個漁家子秀才,去年已經結婚,做了一個養魚戶的女婿。”
“倒是不缺錢讀書了。”范成大說道。
宋朝的很多產業都在爆發式發展,其中之一便有水產養殖。
販賣魚苗有一種專門的魚桶,用竹子編造而成,內糊漆紙。每天換水好幾次,防止魚苗缺氧而死,還要時不時停下來攪動,可以把魚苗運到很遠的地方售賣。
能做魚苗養殖的生意,肯定是大地主,擁有自己的魚苗塘。
宋朝的近海捕撈行業,同樣是爆發式發展。
閩浙沿海的魚汛季節,漁民紛紛出海捕撈,漁船甚至多達百萬艘——這種近海捕撈的繁榮局面,歷史上在南宋初年日漸衰敗。因為大量船戶被強征為水軍,在抗金時死了一批又一批。繼而海盜四起,漁民變成匪寇互相攻殺,甚至跑去劫掠沿海鄉村,最終遭到南宋官兵的圍剿。
這個時空的淮南、浙江、福建沿海,近海捕撈業不但沒有遭到重創,反而還在繼續繁榮發展。
而且,捕撈區域越來越大,距離海岸越來越遠,捕魚船的噸位也不斷提升。
產業鏈變得更加豐富。
比如副產品膠鰾,是制作弓弩的必須材料,現在價錢已變得更低了,沿海地區有很多熬制膠鰾的作坊。
而且由于食鹽專賣,各食鹽產地都劃定了專屬售賣區。而近海捕撈業發達的區域,又恰好是海鹽產地,于是就瘋狂用鹽腌制咸魚,給你整出一斤咸魚半斤鹽的奇景賣去外地。
這種變相販賣私鹽的做法,遭到其他產鹽區官員的強烈抵制。
于是,跨省售賣咸魚,會被沿途鈔關課以重稅。
李祖洽介紹起淮南的漁業和鹽業,用開玩笑的語氣說:“淮東各縣的大明百姓,魚便宜,鹽也便宜,家家戶戶都吃得起咸魚。便那小康之家,也能一天三頓吃上咸魚肉,估計是整個大明吃肉最多的地方。可惜不能往外運,僅是運出淮南的過稅,就比本地的咸魚價錢還高。”
“這稅收得有點重啊。”綦歧庵感慨。
李祖洽笑道:“一點都不重。那些跨省賣咸魚的,賣的哪里是魚?根本看不出魚樣子,一斤魚能抖出大半斤鹽來。你們山東也有這種商賈,就想著鉆《大明律》的空子。”
幾人在洪澤湖上瞎扯一通,李祖洽又帶他們去漣水登臨海岱樓。
一個月之后,繼續南下,隊伍再次壯大。
當朝首相李含章的族侄李祖洽,居然也暫時不去參加科舉了,帶著隨從跟他們南下游(出)學(海)。
六個官二代,全部瞞著家人,不顧海上危險跑去作死。
都是那本《天方夜譚》害的!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