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獸沐猴而冠,何談德行也”
李世民一開口就是將魏征的注意力全給拉了過來,當即就要和皇帝辯上一辯。
“更何況。”李世民不緊不慢道
“這倭國后世入華夏之地行侵略之舉,此輩便是如此報答隋唐與其開蒙之恩”
說到后世,魏征頓時啞口無言,畢竟若真是藩邦臣屬,那還有得說道,但既說起這倭國后世罪行,那魏征都不好為他們說什么。
更何況控訴曾控訴這倭國罪行的乃是這光幕中的后輩。
一個是不吝私藏,對他們這些先人情感充沛的華夏后輩。
一個是狼子野心,受隋唐之恩卻又行不義之舉無信之輩。
魏征自然知道怎么選,因此也不再說話,但隨即看著后面這倭國的局勢變化,便也皺起眉頭
“這郭務悰若真有如此行徑實在不妥。”
魏征從不掩飾自己王道的政治主張。
何謂王道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孟子對此闡述的最為清楚,總結一下就是上有朝廷能吏治清明,下有百姓知榮辱禮節。
這個主張的核心基礎便是仁義治天下。
而這郭務悰若是剛巧遇上這事,魏征不會說什么,但若是真有主動插手,那魏征覺得此舉似有違背仁義。
李世民還沒說什么,李靖便搖頭反對
“我則以為,此行徑妥之。”
“取其財足以利我唐百姓,蕩其土能安我唐邊疆,此二者于我唐百姓亦可謂仁也。”
“更何況”李靖說著眼神微微瞇起,銳利如鷹隼一般
“那高句麗余孽與新羅,二者有聯倭國之意,后世亦知之可見確有其事。”
“知而不報可謂無義,既如此,我唐使者強叩其國門,懾其宵小之心,以消弭倭國刀兵之禍,可謂仁矣。”
一時間李靖與魏征針鋒相對,誰也不服誰。
不過一旁的李世民倒是想起來了那遼宋二國的兄弟之盟。
如此看來,這郭務悰收的應該也能算倭國戰敗的賠款了不是
一念既開,李世民悠悠道
“若非倭國攛掇,這百濟如何有諸多事端”
“若無百濟諸多事端,說不得高句麗提前數年便可征服。”
“數年間民夫勞死,錢財損耗,士卒撫恤,足有上億之資,如此賠付不過一毫也,如何不仁”
李靖愣了一下便反應過來,不由得撫掌大笑,大聲贊嘆陛下仁善
而魏征則是皺著眉頭,總覺得似乎有哪里不太對。
“而且”李世民攤攤手不緊不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