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他們已經做好了另起爐灶的準備,否則的話,還真會被魏王給氣死。
魏王主動派出使者向秦國求和,意味著這場伐魏之戰已經進入了尾聲。只不過因為互相之間并不信任,所以都還沒有完全撤軍。
不過郭嘉等人很清楚,一舉吞并了魏國大概六分之一的地盤兒的蒙驁,應該已經滿足了,畢竟北方還有一個廉頗呢
到了現在,郭嘉等人其實也看清楚了趙國的打算。
以廉頗之能,趙國怎么可能這么長時間了還沒有取得像樣的戰果
唯一的可能,趙國是故意的。
趙國不愿意為了魏國跟秦國血拼,所以只是出工不出力。
趙國這么做其實也是可以理解,一來趙國剛剛打完伐燕之戰,士兵也很疲憊,不愿意接著打大戰也是可以理解的;二來趙國和魏國之間有了隔閡。
趙國和魏國最大的隔閡來自于信陵君。
因為信陵君竊符救趙,趙國上下都很感激信陵君,并在信陵君歸國救魏的時候鼎力相助,在趙國擁有廉頗、龐煖、樂乘等大將的情況下,趙國上下都很樂意讓信陵君為五國統帥,可見信陵君的威望。
然而,信陵君卻不明不白的死了。
魏人說是秦國所為,但是秦國卻散布消息說是魏王嫉賢妒能,先是架空信陵君然后故意刺殺信陵君嫁禍于秦國。君不見跟信陵君有著血海深仇的晉鄙的門客如今在魏國一人之下掌握大權嗎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趙國上下卻一致認為,就算是動手的是秦國,魏王也絕對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在這種情況下,趙國怎么可能還愿意為魏國火中取栗。
事實上,趙國恨不得秦國和魏國等國聯軍狠狠打一場呢趙國剛好趁著秦軍沒有余力的機會,再肥一波。
在虞秦韓魏齊燕等國都沒有覺察的情況下,趙國已經再次悄悄行動。
趙國以邊軍將領李牧為將,再次對燕國發動了突襲。
此時的燕國,剛剛因為廉頗率軍南下而松了一口氣,正派兵東征呢,完全沒有想到趙國竟然這么不講武德,匈奴都不管了,直接調動邊防軍來了一次突襲。
士氣淪喪的燕軍再次潰敗,整個右北平全部被趙軍攻占,李牧一直打到了碣石山,封鎖了遼西走廊,將燕國打的只剩遼東蒼涼之地。
而后李牧直接北上,出燕長城,在大草原上來了一場大迂回,繞到匈奴側翼,大破毫無防備的匈奴,斬首三十余萬級這還是只算了八階及以上精壯男性戰士的首級數量,匈奴的老弱婦孺更是死傷無數。
當魏王基本商定完喪權辱國的停戰協議的時候,李牧也剛好獲得了奠定他名將地位的史詩級大勝。筑京觀刻石記功后,李牧押著十幾萬俘虜、數千車的戰利品以及上百萬牛馬羊浩浩蕩蕩返回趙國。
這場大勝之后,趙國北方至少十五年之內將不會再有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威脅
如今的趙國,北方邊防軍可以解脫出來,東北方也不會再有燕國的威脅,只要齊國不犯渾的話,趙國的敵人就只有一個秦國了
擁有廉頗、李牧、龐煖、樂乘等名將,又擁有數千戰爭代行者城市輸血的趙國,已經逐漸進入了完全體的狀態,只要給它年消化戰果,趙國的軍力還是有望達到長平之戰時的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