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匈奴等胡人中當然也有戰爭代行者,而且數量還不少。
加入游牧民族的戰爭代行者有一個隱藏的福利,那就是主城可以選擇為金帳主城,就是一堆兒帳篷,雖然犧牲了防御力,但是卻可以舉族移動,逐水草而居,不像降臨在戰國七雄國家內的戰爭代行者那般,放出主城就可能被偷家,不放出主城就無法招募軍隊,也難以吸引更多的自然人。算是各有利弊。
匈奴戰爭代行者中,也有那么一兩個知道李牧的人,并且不斷勸說大大小小的頭領小心李牧的示敵以弱,在他們和其他戰爭代行者們的勸說下,匈奴加強了對趙長城一線的防御,并準備給李牧來一波狠的,結果誰能想到李牧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呢。
李牧帶著小二十萬車騎玩起了霍去病的戰法,這讓匈奴還打個毛線啊,大名鼎鼎的“撐犁孤涂單于”還沒露頭就死了,匈奴王族“攣鞮氏”近乎被滅族,匈奴王庭主力一戰而沒。
無數匈奴一方的戰爭代行者被打的哭爹喊娘。
當然,也有少數匈奴一方的戰爭代行者看到了機會。
這些人中就包括一個董璜的老熟人劉和
劉和就是在三國世界一直在北方草原打野,最后突然南下,坑死了曹操的戰爭代行者。
被董璜擊敗后,劉和提前逃到了大草原上繼續發育。
那個世界結束后,劉和的評分達到了第二名,僅次于董璜
“天助我也”
逃過一劫的劉和意識到,接收匈奴遺產的機會來了。
秦國既然已經決定咬緊牙關在三晉尤其是魏國打開局面,自然就不能再大規模支援巴蜀了。
畢竟,秦國的糧草也不是很充裕,因為之前黃忠、夏侯淵所部騎兵的破壞,秦國關東之地少收了一季糧食,之前秦國還因為在郢都跟大虞死磕,消耗了大量糧草,巴蜀一帶也是一直輸血,導致秦國的糧草也不是很充足了。
就算是秦國還能夠咬牙征發部隊,但也無糧可用。
因而,在魏國大戰如火如荼的時候,得不到支援的巴蜀秦軍普遍采取了守勢。
嗅覺敏銳的王翦在吃了項燕的一次小虧之后,立馬收縮兵力,將主要精力放在了筑城與修路上。
他壓榨被抓捕的巴人奴隸,對大行道進行修繕,并前前后后動用了三萬精銳和兩萬輔兵中的敢戰之士,重點在大行道上所有可能有軍隊翻山而來關鍵節點、山峰、隘口、山谷等處,設置營寨與烽火臺,進行警戒與防御。
在這些防御點少則十來人,多則上百人乃至上千人,每處都囤積了可供守軍食用半年以上的糧食,做好了充足的防御準備。
特別是那些數百人千余人固守的營寨,雖然沒有劍閣那么“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但也不是輕易可以攻陷的。
尤其在山地難以使用攻城器械、兵力也無法有效施展的情況下,想要攻占這種地勢險要的純軍事堡壘,和自尋死路沒有什么區別。
想要攻占這些地方,最好的辦法就是圍困,而不是強攻。
說到底,王翦用的辦法其實跟大虞在巫郡到巴城一線圍困蒙武的戰法差不多,就是不斷的立營寨,就是不斷的分割戰場。
如此一來,哪怕是王平所部想要跨越山地偷襲秦軍位于大行道的糧道,乃至截斷大行道,都變得極為艱難,甚至還有可能被秦軍反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