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終于降臨了。
繁星點點,明月高懸,因為是滿月,能見度不算低。
但是,這也比白天進攻要好。
因為托木斯克城墻上有大量的火炮。
不論是十二磅炮,還是小型的,卡在成墻上的鷹炮,都對進攻部隊有巨大的威脅。
十二磅炮是野戰可以攜行的最大火炮。算是重炮了。在馬面墻的平臺上有二十四門重炮,這是非常強橫的火力。可見毛子對這座城市的重視。
鷹炮一般是七十毫米到八十毫米的一磅炮。這個數量也有七十二門。
合計火炮近百門了。
再小的炮,不論是射程還是威力,都不是燧發槍能比的。
白天進攻有大量火炮的堅固城池傷亡會非常大的。所以王鵬選擇夜攻。
第三團團長阿爾斯楞,帶著全團3600人,牽著戰馬和馱載輜重的駱駝來到城前五百米的地方,建立進攻基地。
攻城必須下馬,騎兵也只能當步兵用了。
工兵在搭建發射火箭的滑軌。
他們挖小坑把三角支架的腿埋進土里踩實。然后把一米五長度的鋼管安裝上。這些鋼管和火箭炮的鋼管作用一致,就是定向用的。
他們把一百具發射管安裝好后,就開始組裝火箭彈了。
現在康格列夫火箭已經發展到了第三代了。這一次運來的都是三代火箭。
火箭這東西特別適合騎兵攜帶,因為重量輕。遠比重炮更受歡迎。之前的一代和二代火箭彈生產出來都不夠用,很快都消耗完了。因為騎兵部隊特別愛用。
在金山保衛戰的一年多里,漠西蒙古四部洶涌而來的騎兵,往往被一波康格列夫火箭鋪天蓋地的覆蓋射擊,炸的人仰馬翻,隊列完全被打散。
這個時候,就是騎兵團反沖擊的時刻。
他們用這種戰術突襲圍攻城堡的漠西蒙古大軍,效果十分良好。
所以,火箭總是不夠用,即使用蒸汽卡車運輸,也得省著點用。沒有團長批準是不能發射一枚火箭的。
現在第三代火箭,最大的改進就是把平衡桿子去掉了。
前兩代都是一個圓柱形火箭,長一米多,直徑十公分左右,里面有彈頭爆炸部、燃燒部、發煙部、照明部等不同作用的戰斗部。
然后在屁股上加上一根四米長的木桿兒或者竹竿兒,作為飛行穩定器使用,有這個長桿兒就跟箭矢的箭桿兒一樣起到穩定射擊方向的作用。
但這么長的木桿兒不方便運輸,導致一卡車也運不了太多。
常總工把情況上報給楊凡后,楊凡依據后世的火箭彈設計特點給出了建議。他建議取消長桿,戰斗部和火箭燃料管,噴嘴等采取分體式設計,戰斗發射時,使用螺紋套口旋轉連接。
這樣一枚火箭彈就分解成三部分分別裝箱,便于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