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夯實的兀良哈禿城,朱高煦四下打量,基本沒發現這兀良哈禿城有什么守城類的器械,可見哈喇兀他們從來就沒有想過死守,不過這也符合游牧民族的價值觀。
站在一處箭樓,朱高煦眺望兀良哈禿城四周,能看到的只有幾條不算寬闊的小溪。
“這地方若是用來駐軍,恐怕連一衛兵馬都難以養活。”
張純打量四周,暗自咋舌。
倒是聽了他的話,林粟卻反駁道“倒也不能這么說,若是舍得用水泥修建水渠,并將更遠處的幾條小溪與城外的幾條小溪合并為小河,那就能滋養更多耕地,也能養活更多的人。”
林粟畢竟在安東城獨自管理了幾個月的屯田,在這方面他還是有自己見解的。
對于他所說的話,朱高煦也頷首認可,并繼續說道
“只要舍得下本錢,還可以打水井,在溪流游修建堰堤,等待冬月融化便能積蓄大量水源,保障此地可以旱澇保收。”
種地嘛,朱高煦最擅長了,甚至他一直覺得自己打仗不如種地厲害。
兀良哈禿城,這地方在前世好像在白城范圍內。
前世朱高煦去過白城,雖然不是農業部門,但地質部門有時候也能根據一些資料看出當地的農業發展潛力。
朱高煦記得比較清楚,自己腳下這塊地方的河流數量不少,地下水資源更是十分豐富。
這些情況在古代好壞參半,但如果急用得當,那就能提早開發松嫩平原。
倘若兀良哈禿城日后能被明軍所掌握,那大明就可以開辟一條橫穿大興安嶺的驛道,日后利用腦溫江和兀良哈禿城,直接穿插到齊王城故地。
屆時大軍可以通過斡難河走小舟運糧,一路直插到忽蘭忽失溫東南部。
這樣一來,日后明軍北伐的后勤壓力就能小很多。
不過這一切也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東北地區得能供應那么多糧食。
對于這個問題,朱高煦并不擔心。
只要解決了漠東的兀良哈,然后再安排遼東解除軍屯,轉為民屯,并鼓勵百姓自己開墾土地,那朱高煦不相信遼東會沒辦法向外供應糧草。
三面皆敵的地理環境,是遼東在明代難以得到開發的問題根本。
因為常常爆發戰事,因此根本沒有人愿意來遼東,沒有人自然就發展不起來,解決不了水利防汛和開墾耕地等諸多問題。
在保持大量戰兵的情況下,還想要軍戶自己開墾荒地,這是不太現實的事情。
開發東北,要么就趁國力強盛,走吉林城的老路,比如直接發糧食給百姓,用江南、山東的糧食幫助遼東加快開荒建設。
如此只要持續幾年,遼東就能自給自足,并反哺關內。
不走這條路線,那就只有走清末“闖關東”的路線。
清末闖關東這場人口遷移活動之所以成功,有兩大因素是非常突出的。
首先就是東三省三大平原全面開放,地域廣闊,移民可以向吉林、黑龍江所在的廣大地區移民,不必再局限在明朝遼東邊墻或清朝柳條邊以內,這點大明做不了,因為大明關內的人口不足,沒有清末那么大的人口矛盾。
但這個因素用不了,不代表第二個因素不能用。
闖關東能成功的第二個因素,就是當時的東北正在蓬勃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
例如各國在東北開礦山、經營煤礦等大規模的工業建設,導致當地出現了諸如遼寧鞍山等典型的煤鐵復合型工業城市和工礦資源開發型城市。
這些城市的崛起,隨之又帶動了工商業、運輸業、服務業等等行業的發展。
這些勞動密集型的第二第三產業,需要招募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因此他們只能開出高價從外地招募人口前往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