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朱高煦輕笑,他總不能說自己才碰了郭琰沒多久吧,因此只能含糊其辭“還是小子忙碌了,這次北巡過后會抽出時間來陪王妃的。”
“那倒不必,大丈夫就應該將心思放在功業。”郭英說罷,也轉頭看向了朱棣
“殿下,現在要扎營嗎”
“扎營,派出塘騎搜尋哈剌兀蹤跡。”朱棣沉聲開口,態度比起見到朱高煦前,有了些細微的變化。
“末將領命”郭英沒能察覺,所以在應下軍令后,便開始與楊文節制大軍向兀良哈禿城扎營而去。
“城內已經清掃干凈,同時為軍中諸將備了休息的木屋,父親請”
眼見朱棣按照自己所建議的去做,朱高煦也側過身子,示意朱棣往兀良哈禿城而去。
朱棣心中有太多好奇,但他并沒有把朱高煦想的很壞,只是覺得自家老二或許是有事情要與自己說。
他回身馬,帶著全軍半數指揮使以的武官前往兀良哈禿城內休息。
這些武官都有自己的親隨護衛,朱高煦私下看了看,估算著應該有一千人左右。
“可以控制”
知道了這群武官攜帶的親隨護衛數量后,朱高煦心思稍安。
不多時,他們來到了兀良哈禿城的南門處。
只見碎石夯土壘砌起來的兀良哈禿城門口被渤海軍修建了塹壕、羊角墻等多重守城工事。
城內外,兩千多被召回的渤海軍正在班值。
在進入城內,路過城門口的時候,北巡諸將可以清楚的感受到渤海軍兵卒與己方兵卒的不同。
他們長得不算高,但十分敦實,身材也堪稱魁梧,比諸多武官的親隨護衛都要強壯些。
這樣的兵卒,引得不少武官眼前一亮,朱棣也毫不吝嗇的夸贊“你這些兵選的不錯,練的精銳。”
“高煦你這次帶來了多少兵馬”朱權也跟著開口詢問,諸將紛紛豎起耳朵。
在他們看來,在關外毫無節制的朱高煦,理應帶來了足夠多的兵馬,少說也得有個六七千才對。
只是出乎他們的預料,面對朱權的詢問,朱高煦卻輕笑回應“三千”
“三千”不止是朱權,幾乎所有人都愣住了,也包括了朱棣。
他們不敢相信的看向朱高煦,似乎覺得朱高煦此舉不像是參加這次北巡備邊,反而像是出塞燒荒。
面對他們的目光,朱高煦也沒有解釋,因為他知道這次北巡不會有繼續北并建功的機會。
只是這件事,他不能與眾人說。
頂著那些目光,他帶著這一千人走進了兀良哈禿城內,并讓王義帶著武官們去休息。
至于他自己則是在朱棣的帶領下,與朱權等人前往了兀良哈人的議事大木屋中。
走進那木屋里,朱棣當仁不讓的走了高位坐下,朱高煦則是選了右首第三的位置坐下。
接著,朱權坐在了第二位,第一位則是由一個和朱權差不多的人坐下。
在他坐下的時候,朱高煦就知道了這人是朱植,因此對其作揖稱呼,不過朱植只是輕笑頷首,隨后便回頭等著朱棣發言。
叔侄二人的互動只是木屋內的小插曲,期間跟隨走進木屋的郭英等武官也紛紛尋了位置坐下。
這其中,郭英坐左首第一位,其次是幾張朱高煦不熟悉的面孔。
劉真與平安坐在了第五和第六位,顯然地位低于前面的四人。
不出意外的話,第二位應該就是眼下的北平都司總兵官楊文,其次是卜萬,吳高。
在朱高煦打量他們時,木屋內又走進了幾人,分別是朱高煦熟悉的朱能、丘福,以及次吉林之戰未能見到,存在于前身記憶中的張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