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招展,在風中獵獵作響。
四萬余渤海大軍抵達三萬衛城外扎營,隨軍南下的那一千多遼東官兵總算回到了遼東,他們的家人大部分都在三萬衛,因此來到這里,確認了家人無礙后,他們便連忙回營表示投效。
加上他們與三萬衛原來的守軍,朱高煦的靖難大軍已經達到了四萬三千之巨。
“殿下,幸不辱使命”
三萬衛指揮使衙門內,當劉昭將代表三萬衛的黃冊與糧冊交出時,朱高煦也沒有食言,當即開口“今日起,你便是三萬衛的指揮使,與你南下之人,與你大開方便之門者,皆按我承諾的拔擢”
“謝殿下恩”
劉昭身后許多朱高煦熟悉的面孔紛紛作揖,顯然這才劉昭能順利拿下三萬衛,少不了他們的助力。
“三萬衛內三千兵卒與之前北上的那一千多兵卒盡數交給你們統轄,官職升上去沒兵的不用擔心,吳高不足為懼,你們很快就會有自己的兵馬了”
朱高煦承諾過后,也入座了衙門內主位,示意他們坐下。
一些官職低于指揮使的人識趣退下,最后留下的只有女真八衛,漢兵五衛及神機三營等十六位指揮使。
望著這壯大的隊伍,朱高煦喜于言表。
他當著眾人的面翻看了兩本文冊,大致了解了三萬衛的情況。
“糧食運五萬石北上給吉林城,劉昭你派五百兵馬護送。”
朱高煦看向劉昭,對其開口吩咐,隨后繼續道“剩下的兩萬五千石糧食和二千石豆料,留下一萬石糧食給三萬衛的軍民以備不時之需,其它的我們帶走。”
朱高煦安排著一切,這批糧食豆料,差不多可以讓全軍吃上半個月。
算上之前消耗的,他們應該還能撐四十天左右。
四十天內,他必須拿下吳高。
“整兵訓練,另外搜查三萬衛城內的行商,若是有押運糧食前來的行商,從府庫之中那兩萬貫錢中撥去給他們,將他們的糧食收購。”
朱高煦交代著,劉昭卻作揖道“殿下,末將已經查過了,城中有行商十二支,可是糧食都被南兵提前買走了,如今除了軍戶們手中的糧食,便只剩下府庫中這點了。”
“無礙”聽到這消息,朱高煦也不在意,而是對隨著自己南下的長史孫鋮交代道“你帶著你手下那幫人從即日開始幫三萬衛百姓削除軍籍,恢復民籍。”
“另外按照老規矩,從當下那四千多人里選出三千銳卒,每人授十畝參軍田,剩下十二余萬畝耕地盡數發給城中兩萬六千余百姓,耕牛挽馬也按照吉林城的規矩下發。”
“若是耕牛挽馬不足,那就從吉林城那邊調,正好趁著運糧過去,將挽馬耕牛帶來。”
吉林城十七萬百姓,卻有耕牛挽馬騾子合計八萬余頭、匹,本就十分飽和,帶個幾千頭南下不是什么大事。
“殿下,這均田之后,三萬衛的糧食如何自處”
孫鋮詢問關鍵的問題,要知道在渤海因為糧食獲取困難,因此渤海只需要記下每家每戶分田數量多少,并不用按照田地產出來分配糧食,而是統一的交出口糧。
這樣大鍋飯的制度,只適合開荒時期的渤海,卻不適合三萬衛,因為三萬衛的田地中不止有軍屯田,還有獨屬于軍戶的余田。
余田雖然被課以重稅,但收獲的糧食起碼都是軍戶家屬自己的,這是渤海不曾有過的現象。
孫鋮詢問,也就是詢問朱高煦是否要定下渤海自己的賦稅制度。
這個問題,朱高在入關這一路上便已經想過,因此他開口說道“從今年秋收起,各家各戶各自收獲自家所劃田地糧食,每畝土地就地征收正賦,賦率為五賦一,其余過往雜稅皆摒棄。”
二更應該在十二點左右寫完,因為要弄三都司的局勢圖給你們看,更新會稍微晚些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