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且,高皇帝留下國朝三年賦稅之錢糧,不就是為了讓新朝新政來惠利百姓的嗎”
朱允炆有自己的看法,而這些看法也是來自實際。
朱元璋留下的底子太厚了,光儲存的錢糧就是大明三年的財政收入,更別提國子監的兩萬貢生和百萬大軍了。
以朱元璋留下的底子,朱允炆蠲免天下拖欠賦稅根本就影響不到朝廷的正常運轉,哪怕江南三省以鈔抵稅也無法影響。
真正影響朝廷的,是眼下北方鬧的沸沸揚揚的叛亂之舉。
“陛下若是執意要以鈔抵稅,那臣只能請求致仕回鄉了”
郁新十分無奈,他很清楚江南三省那些鄉紳富戶的嘴臉,三省一旦開始以鈔抵稅,那就別想停下。
三省夏稅秋糧合計為一千二百六十余萬石,若是以鈔抵稅,那恐怕今年連三分之一都收不上來。
今年如此,明年亦如此
若是年年如此,哪怕沒有當下的藩王作亂和西南兵事,朱元璋留下的底子被耗空也只是七八年的時間罷了。
既然這樣,自己不如早早致仕,以免到時候被牽連。
“郁新,你是不是以為朕離開了你,那戶部就不會轉了”
看著郁新居然“要挾”自己,朱允炆站起來呵斥。
只是似乎是想到了朱元璋臨終前的囑托,他還是壓下脾氣“這樣吧,今年以鈔抵稅,給三省限額四百萬貫,即使用寶鈔抵稅,只能抵四百萬貫,如何”
朱允炆自認為自己已經做了很大的讓步,并且為了防止郁新日后舊事重提,他又補充道“等平定了渤海賊寇與燕逆后,你若是還想著致仕,那朕便不攔你了。”
“臣”郁新話到嘴邊,卻怎么都說不出口。
在他看來,當初朱高煦的削藩論就很不錯,眼下的局面完全是新君自己一手造成的,怪不得旁人。
只是他想了想,以新君對自己的態度,恐怕自己說出來也不討喜,因此便不說了。
“臣領旨謝恩”
“退下吧。”
朱允炆側過身去,不想繼續看郁新那模樣。
郁新見狀,也自知情況,搖著頭離開了武英殿。
在他走出武英殿后不久,他在武樓門口遇到了等待這里許久的李景隆。
見到郁新,李景隆當即皺眉詢問“如何陛下同意了嗎”
“”郁新搖搖頭,李景隆也沉默了。
“曹國公好自為之吧。”郁新似乎是看出了什么端倪,特意提醒了一句李景隆。
李景隆見狀也不說什么,只是作揖,讓出了道路給這位老臣通過。
待他走后,李景隆看向他的背影,只覺得像一座山,雖然峰巒已不再高聳,但依然挺拔堅韌。
只是時光流逝,高山也漸漸被填平,最后只在地上露出一個尖角。
曾經的人知道這是一座山的頂峰,后來人卻只以為是個凸起的石塊。
郁新這樣被朱元璋托付的重臣都遭到如此對待,那自己呢
李景隆想到了郁新剛才的話,隨后沉默著轉身走出了外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