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們之中有些人對昔日的袍澤下不去手,這沒有關系,你們的敵人不是南軍,而是北虜。”
說罷,朱高煦對眾人開口道“長興侯率大軍二十萬北上,我父親那邊人不夠用,因此裁軍便不裁撤了,今教令陳亨為遼東都指揮使,卜萬為北平行大寧都指揮使,王義為渤海都指揮使。”
“拔擢趙牧為北平行都指揮同知,陳恭為北平行都指揮僉事,陳懋為廣寧衛指揮使。”
“另外,北平行都司兵馬事宜,皆由寧王朱權統轄,諸將各自領兵聽從,為我大明好好駐守此地,不要再發生胡兵入寇一事。”
拿下了大寧,自然要給出工出力的人升官加爵,眼下雖然不能加爵,但升官是沒有問題的。
卜萬肯定是不愿意南下打南軍的,既然這樣,就讓他在大寧待著就行。
陳亨與陳懋自己要放到遼東,其中陳懋肯定要與自己南下的,陳亨則是在遼東好好修養。
“謝殿下隆恩”
諸將作揖應下,朱高煦也繼續道“北平那邊,我父親需要些兵馬,因此我準備拔擢房寬為大寧都指揮同知,帶一萬大寧步卒南下。”
“末將領命”房寬站了出來,確實他對朱高煦不太熟悉,更熟悉朱棣,因此前往北平他也樂于其中。
見他應下,朱高煦便繼續開口道“陳忠與李遠二人組織大寧各都司軍戶,明日開始向廣寧遷移,大寧二十二衛三所八關只需要留下一萬五千軍戶及其家眷便足夠,其余人盡數遷往遼東為民,設正七品司馬一職,專與移民百姓開荒。”
“即日起,我渤海麾下百姓皆發日米,成人實糧二斤,未成人一斤半,所開荒田地盡數歸開荒百姓所有,摒除雜稅,只征田賦,田賦設五賦一。”
朱高煦與諸將說了自己的政策,而這些政策大多都已經在渤海執行很久,中基層官兵或許不知道,但他們自然是了解的。
這種政策需要南邊不斷輸糧才能維持下去,只是渤海的體量與整個關外的體量差距太大了,所需的糧食恐怕也會是一筆驚人的數額。
不過對此,陳亨等人倒是沒說什么,畢竟糧食這種事情不用他們操心。
眼看朱高煦吩咐完所有,陳亨站出來作揖道“殿下,敢問我軍何時開拔廣寧”
面對詢問,朱高煦也不假思索的回應“明日我麾下六千騎兵開拔,同時帶上廣寧官兵所有家眷充作第一批遷移之人。”
“這之前,請陳老將軍派人去秘密聯系廣寧城中大寧兵卒,若是他們愿意投誠,廣寧四衛田地可由他們均分。”
朱高煦出手十分大方,廣寧四衛的屯田數額不下六十萬畝,而大寧前往廣寧的戰兵與屯兵數量在四萬左右,其中有兩萬屯兵在義州和中左衛等地運輸糧食給廣寧城的劉嵩。
這四萬人若是均分六十萬畝耕地,那就是每人可以得到十五畝。
當然,如果算上他們的家人,那基本就是每人三畝,但這也不少了。
這樣的條件提出,許多不愿意當兵的屯兵恐怕會積極響應。
“此外”朱高煦繼續說道“若是被選入我渤海軍的,每人發十畝入伍田,每年二十石軍糧,八貫錢作為軍餉。”
“這一條件不止是作為招撫廣寧兵卒的條件,也是針對日后任何南兵的條件。”
“愿意為民就均分田地,愿意為軍依舊發十畝入伍田,軍餉按照剛才說的一樣照發。”
朱高煦要殺人,還要誅心。
他想知道,天下百萬軍戶中,到底有多少人在面對這樣的政策時還愿意支持朱允炆,又有多少人愿意支持給他們發政策的自己。
這其中,尤其是百萬軍戶之中,日子最為困苦的七八十萬屯軍為他關注之重點。
只要掌握了這群人,靖難就會變得十分容易
渤海紀事本末“乙未,上移大寧三十萬人入遼。”
明世宗實錄“乙未,上聞大寧軍戶困苦,特移寧民三十萬入遼,實邊富遼。”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