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腦中閃過李景隆的面孔,眉頭緩緩皺起。
他對靖難之役中李景隆的操作其實記得不多,為數不多記得的就是他不讓瞿能攻城是訛傳,以及他幾次差點利用南軍步兵機動性大面積迂回包抄朱棣,還有在北平之戰遭遇朱棣時,能夠指揮二十萬人徐徐撤退,致使燕軍連一個南軍指揮使級別的斬獲都沒有。
前面的所有他都可以忽略,但唯獨最后一條他無法忽略。
他是親自帶過四萬大軍的,結果是鐵嶺之戰他差點中了吳高的詐敗之計,而原因便是他麾下大軍無法進行兵團作戰。
往大了說,是四萬大軍磨合時間太短,往小了說,這是他本人準備不夠。
如果不是他眼光還算毒辣,看穿吳高詭計,那慘敗的就是他自己了。
正面指揮四萬大軍尚且如此困難,更別提撤退,并且是組織二十萬大軍撤退了。
古往今來,但凡將領指揮超過十萬大軍撤退而從容不迫撤退成功的,都能在史書上留下一筆,因為有太多因為兵馬太多而將撤退弄成大潰敗的事件。
有組織的撤退都如此,更別提李景隆是在與燕軍騎兵對峙階段才組織的撤退,并且還撤退成功了。
別說古代,就算到了近代能憑借電話、電臺組織大軍,但能在與敵人對峙階段撤退二十萬人,并且還未讓團級編制遭受重創的將領,那也是屈指可數。
與李景隆正面作戰,這顯然不是什么出路,至少他朱高煦不想這么做。
當然,他不想這么做的原因,除了忌憚李景隆外,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民生。
元末民生如何不用贅述,長江以北與長江以南的差距,簡直是天淵之別。
老朱花了三十一年才讓北方民生恢復到了眼下局面,朱棣和耿炳文的交手雖然聲勢浩大,但對于長江以北的百姓來說,卻并沒有影響太大。
真正重創了北方民生的,是建文二年到建文三年這個交戰最激烈的階段。
自己要做的就是避免這個階段,加快速度拿下朱允炆。
想到這里,朱高煦也不再休息,起身便對身邊的弟兄們吩咐“撤回廣寧,另外讓廣寧的將領準備好各地塘報,我要第一時間看到全局最新的消息。”
“是”百戶官點頭應下,很快便吹響木哨,帶著百余名兵卒跟隨朱高煦上馬返回廣寧,只留下辛辛苦苦將一百人份菜洗好,站在風中凌亂的驛站小旗官。
百余騎在朱高煦的帶領下返回了廣寧,時值八月末的廣寧還未開始秋收,城外被安置了從大寧遷移而來的四千軍戶,約兩萬人左右。
吉林的耕牛挽馬還沒到,此刻他們以人力開墾荒田,效率十分低下。
在吉林城,每家每戶配給挽馬、耕牛后,若是辛苦些,一個月甚至可以開出二畝熟田,但廣寧的大寧移民憑借人力,只能達到每個月一畝,甚至一個半月才能開荒一畝。
騎馬從官道走過的朱高煦,不斷皺眉望著那些辛苦開荒的大寧百姓,盡管他們臉上洋溢笑容,可他本人卻并不滿意。
遼東的開荒必須要足夠快,這樣才能方便自己進行更進一步的移民工作。
大寧已經拿下,現在朱高煦想要的是山東、北平等地的人口。
山東有民五百余萬,就自己當初北上時的所見所聞,由于元末亂戰沒有重創山東士紳,當地的士紳兼并土地情況已經有些超出開國本該有的比例。
趁著這次南下,自己得想個辦法,把山東、江淮等地士紳遷往遼東。
此舉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土地兼并問題,也是為了遼東的發展。
遼東人文淺薄,既然如此,那就將數萬孔府子弟遷移遼東,讓他們來發展遼東人文。
至于名義,那就用保護“圣人”之后來將他們舉族遷徙。
朱高煦有了思緒,而他也帶著百余騎進入了廣寧城中。
一路上他們直奔廣寧指揮所衙門,由于縣官缺乏,現在遼東雖然已經在朱高煦的主持下設置三司衙門,但沒有合適縣官的他,還是沒有大舉改動指揮所衙門為縣衙。
“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