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退下,瞧著他們的背影,朱允炆揉捏了一下跳動的眼皮,只覺得放不下心來。
與此同時,距離京城數百里的揚州城外,燈火通明的渤海軍營盤之中朱高煦正在推算時間。
他用楊展渡過長江口前的消息來推算,大致推算出了他們眼下應該還在前往石莊的路上。
不出意外的話,他們需要五六天的時間才能包圍京城,而那時的自己也可以帶兵渡江而下,完全不用與盛庸交手。
不過在他看來,盛庸似乎在等機會出城與自己交戰。
如果只有他一個人,他肯定不敢帶著兩萬上直精銳和四萬江淮屯兵與他交手。
眼下他將大軍調出城北與城南,這說明他肯定是有援軍的。
南軍的情況,朱高煦十分清楚,如果說有人能在這幾日馳援南下,那肯定是平安、俞通淵所率領的在京聽操鐵騎。
那七千騎兵加上山西補給給他們的三千騎兵,足可以湊足萬騎。
如果他們真的南下,那對付自己肯定會使用騎兵側擊和后擊這兩種方式。
“陳昶,讓全軍火炮分為二組,分別列陣對北,對東。”
“另外給火炮搭上帳篷,防止梅雨提前到來”
朱高煦對坐在一旁的陳昶開口,陳昶也作揖應下,連夜讓人調整火炮列陣角度。
翌日清晨,伴隨著初七到來,渤海軍還是沒有進攻揚州城,這讓守城的盛庸不免擔心起來。
他擔心朱高煦藏了后手,也想到了李景隆提醒的水師問題。
他派人前往松江府打探消息,不過卻并沒有打探到什么不對勁的事情。
時間一點點過去,直到初七黃昏時刻,揚州城的局勢才發生了一絲變化。
俞通淵與平安等人經過多日的長途跋涉,總算趕在初七的黃昏時分抵達了揚州府北面二十里的昭伯鎮。
擔心人困馬乏的俞通淵下令全軍休整,而渤海的塘騎也將他們到來的消息傳回給了營盤。
朱高煦對他們的到來不以為意,畢竟他早就想過俞通淵和平安會輕騎南下,只是他并不把這上萬騎兵放在眼里。
頂多還有五六天,他就能包圍京城,截斷朱允炆的所有出路,他沒有必要著急和俞通淵、平安交手。
他現在要做的,就是死守營盤,然后在包圍京城的同時渡江而去。
“這渤海庶人,見我們來了也沒什么動靜,看樣子是沒把我們放在眼里。”
昭伯鎮內,當俞通淵得知南邊的朱高煦對他們的到來熟視無睹時,他當即便被氣笑了。
想他俞通淵南征北戰一生,還從未遭遇親率騎兵上萬而被人無視的情況,更何況朱高煦麾下兵馬只有四萬,而他僅騎兵就一萬。
“爹,明日我們要大軍南下嗎”
站在俞通淵下首位的一名高大將領詢問,這是俞通淵的次子俞靖。
在俞通淵一家沒有被藍玉牽連的時候,俞靖也是名震三軍的勇將。
“先等平都督去揚州打探打探消息,熟悉這渤海庶人的用兵方法再決定如何對付他。”
俞通淵輕撫長須,雖然對朱高煦看不上他很氣惱,但對于怎么對付朱高煦,他還是十分清楚的。
他與朱高煦未曾交過手,但是從吳高、劉真、耿瓛等人的節節敗退來看,朱高煦決不是好相與的對手。
他南下路上,吳高與他說過朱高煦的用兵方法和缺點,可俞通淵不以為意。
他很清楚,朱高煦這個年紀正是學習兵法最快的年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