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大臣分成兩班,一班認為可以冊封遼東給朱高煦設國,可以設大寧和白溝河以北的北平地區給朱棣設國。
另一班則是認為長江天塹難以逾越,朱高煦只是片刻逞能,待他糧草耗盡,便只有撤軍這一條路可以走。
兩班大臣爭論不休,可依舊沒有吵出個結果來。
誰都知道,眼下皇帝是很想議和的,可又擔心開口議和會丟失皇家威儀,因此想要讓大臣自己提出議和的想法。
不過六部尚書未曾有一人開口,廟堂之上難以尋到一個有份量的大臣。
時間一點點褪去,伴隨著十一日抵達天空之中開始變得陰沉,似乎有梅雨要降臨。
“殿下,好像要下梅雨了”
萬壽鎮營盤之中,當陳昶面露擔心的開口,朱高煦卻沉穩抬手“不用擔心,依舊按照之前布置的用火槍和火炮御敵。”
朱高煦對即將降臨的梅雨毫不擔心,倒是盛庸、俞通淵、平安等人激動了許久。
在他們的注視下,梅雨開始淅淅瀝瀝的下了起來,將揚州城外弄得一片泥濘。
面對這種情況,渤海軍如平常對待,南軍卻開始整軍準備迎敵。
當梅雨停下,揚州城南北六萬大軍開始向著東邊的萬壽鎮開拔而來。
他們用木板和扁舟制成一座座浮橋,六萬大軍開始徐徐登陸東岸,同時北邊的俞通淵、平安等人也率騎兵出營,感受著梅雨過后的泥濘,注意力一直放在盛庸所部。
“這群人,讓他們對峙也不感激我們,老實呆著等殿下您入京城有那么難嗎”
塔失發了句牢騷,朱高煦則是看了一眼盛庸所部的情況。
不得不說,盛庸練兵確實有一手,四萬屯兵在兩萬上直精銳的帶領下已經初具雛形,也難怪盛庸所率兵團能做到被騎兵三次貫穿本陣而不崩潰。
不過,如果他沒有記錯的話,盛庸所率的上直精銳,應該是羽林左、右等衛所才對。
一時間,朱高煦腦中回想起了當年的王儉、武章一等人。
只可惜他們當初沒有抓住機會,不然眼下也不會成為一螻蟻,在數萬大軍之中被踐踏。
隨著著時間流逝,當揚州江淮軍團在盛庸的指揮下渡過運河,全數抵達運河東岸后,北邊的俞通淵等人也開始催動戰馬,在渤海軍外圍二里左右的地方巡哨。
“渤海賊軍火炮有一字時的休息時間,我軍必須分散突入,然后找準地方突陣進入,攪亂他們的陣型。”
俞通淵開口說著那仿佛十分輕松的事情,可只有在他四周的人才能了解,想要做到這一步有多么困難。
很快,上萬鐵騎準備就緒,與此同時盛庸也抓準了時機,在整軍過后開始發動全軍進攻。
“嗚嗚嗚”
“咚咚咚”
號角聲、鼓聲此起彼伏的響起,相比較南軍的指揮物件豐富,渤海軍有的只有那簡陋的木哨。
可饒是如此,當木哨聲整齊劃一被吹響時,那所謂的鼓聲還是被哨聲給壓住。
“定射裝填,火炮等待中軍軍令,前軍長槍陣準備御敵。”
朱高煦坐在大軍中央,陳昶則是去領了直面盛庸六萬人的一萬五千前軍。
前軍毫無火炮,只有長槍與火繩槍。
饒是如此,面對南軍的步步緊逼,陳昶根本沒有下令反擊,而是眼巴巴看著他們靠近。
“五十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