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給燕府的,只剩下山西行都司河套和陜西行都司,以及陜西、山西、北平三個都司。
他這么做,就是為了不讓朝廷有人想著裁撤河套地區的山西行都司,并且要加大對當地的投入。
不過河套對于現在的大明來說猶如雞肋,食之無用,棄之可惜。
大明在這里,每年要支出二十幾萬石來維持當地的東勝衛,可整個漠南卻毫無蒙古人出現的蹤跡,以至于當地守軍每日無所事事。
不過沒關系,朱高煦很快就會在河套興起基建之風,讓前套、后套充滿生氣。
只是在此之前,他還需要開口說道
“五軍都督府外,專設海軍都督府,專制江河水師,海洋海軍。”
“授越國公楊展為海軍右都督,官職正一品。”
“崇明侯楊俅為海軍左都督,官職正一品。”
“平江侯陳瑄、渤海伯鄭峻、東海侯崔均等三人為海軍都督同知,從一品。”
“海軍編制為東海衛、東洋衛、鯨海衛、南洋衛、南海衛、西海衛、西洋衛等七衛,主要專制東洋、南洋、西洋。”
五軍都督府變成了六軍都督府,眾人將朱高煦對海軍的重視歸納到了他奪下京城的原因,殊不知朱高煦重視海軍是因為海軍日后將給大明帶來豐厚的利益。
關于自己本部的事情安排結束后,朱高煦將目光投向了朱棣,朱棣也宣布了其它幾個都司和行都司的調動情況。
張玉暫代山西都指揮使,朱勇代北平都指揮使,宋晟代陜西行都指揮使,張信代陜西都指揮使,丘福代山西行都指揮使。
剩下的都指揮同知、都指揮僉事等官職也被一應安排,但即便如此,燕府將領還是編制緊缺,許多人沒有實權。
為此,朱棣在與朱高煦商量過后,將上直十六衛擴充為上直二十六衛。
在保留十六衛的前提下,燕府在江北新增七個衛,渤海則是占據江南三個衛。
父子二人每一次交涉,都代表利益進退,朱棣雖然想要更多,但隸屬他的兵馬數量卻不多。
刨除房寬和王義所率的渤海、大寧五萬兵馬,朱棣能用的只有不足十二萬,算上宋晟也不過十五萬。
反觀朱高煦,因為接收及時,其余天下兵馬幾乎都在他手中,除了沐春手上的五萬人他無法控制,剩下的近六十萬戰兵都被他所制。
將大明武官體系這份蛋糕分好后,朱棣也起身帶著燕府諸將離開了。
留下的眾人恭送朱棣,并眼巴巴看著朱高煦。
朱高煦見狀,當即坐下與眾人開口道
“衛所制已經不能全面適用大明的情況,但突然改制也不好,因此我準備從渤海到大寧、山東、遼東這四個都司率先試點。”
“這四個都司麾下有四十七個衛,但可用戰兵經過我們的裁撤,實際上只有十二萬人,剩下還有十四萬屯兵。”
“對于這四個都司的戰兵,我決定從今日起脫離衛所,只保留編制,不保留屯田。”
“所有屯田,交給曾經的兵卒均分田地,編屯軍為民。”
“被選為戰兵的人還是和以前一樣,年餉八貫,軍糧二十石,布一匹,棉花三斤,鹽二十四斤。”
朱高煦宣布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四個都司開始均屯田,屯兵化百姓。
這樣的舉動,對于渤海諸將來說似乎在意料之中,唯有李景隆這群舊臣略微吃驚,但也很快起身作揖來支持朱高煦。
他們是沒有辦法,和燕府積怨太深,只有和渤海一條路走到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