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高麗還是朝鮮,它們的特產都是以秀女和閹人為主,洪武年間大明就常向高麗和朝鮮討要閹人,如今內廷確實少了不少人,要五百閹人也不算多。
“臣領旨”
李至剛畢恭畢敬回禮接下了差事,朱高煦聽后便安靜等待,眼見群臣無人上疏,他才將目光投向了朱棣。
朱棣見狀也看向了鴻臚寺卿,鴻臚寺卿見狀當即唱禮“散”
伴隨著散朝聲出現,群臣也推金山倒玉柱的恭送朱棣離去,朱高煦見狀則是返回了自己的東宮。
正常早朝結束,他肯定要與朱棣去武英殿理政的。
盡管眼下六軍都督府和吏部、戶部、工部都歸他管,但朱棣也不是那種會被架空的皇帝。
對于這些國事奏疏,朱高煦處理過后他還會閱覽一遍,然后親自朱批同意。
不過,今日朱高煦不能正常去武英殿里,因為他的東宮將會迎來一批客人。
正如眼下,當他乘坐車輿停在春和殿門口,殿內已經有不少人影在等待了。
“殿下千歲”
唱禮聲傳來,朱高煦下了車輿往殿內走去。
在群臣的唱禮聲中,一張張熟悉的面孔出現在了他的眼前。
傅讓、楊文、林粟、張純,還有同樣被召來,已經得到了公侯伯爵位的王義、孟章、崔均、徐晟、塔失、尼瑪察、塔剌赤、多爾和齊、陳昶、陳瑄、楊俅、楊展等人
可以說,此刻在春和殿內的人,基本掌握了大明四成以上兵權。
如果算上被朱高煦調往西南的李景隆、吳高、平安、俞通淵等人,那大明實際上有七成兵力握在朱高煦手里。
兵權他得抓緊,片刻不能松懈。
“老友未見,都入座吧。”
朱高煦輕笑吩咐眾人坐下,隨后便看著這一眾武將入座。
他目光停留在了傅讓身上,西南的經歷豐富了傅讓,讓他顯得更為成熟沉穩。
不止是他,還有張純和林粟也是如此,只可惜他們在靖難之中未有功勞,難以封爵。
“都去述職接任了嗎”
“已經任職了。”
朱高煦目光直視傅讓、楊文、林粟等人,這其中傅讓和林粟不假思索回答,楊文則是停頓了片刻。
他們口中的接職,是接任楊展等人從后軍都督府退出的空缺。
楊文任后軍都督府右都督,楊展則是成為了海軍都督府右都督。
眼下六軍都督府中,后軍和左軍、右軍、海軍是毫無疑問屬于東宮派,前軍由燕府徹底掌控,中軍則是燕府和東宮對半管理。
掌握的地方多了,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就多了。
所以朱高煦召集楊文、傅讓等人進京述職,也是為了考察他們誰適合鎮守邊疆,誰適合留在中樞。
其實他心里已經有了答案,不過他還是想具體考察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