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現在去看。”應下亦失哈的話,朱高煦走入春和殿內。
不過他不僅看到了文冊,還看到了堆積如山的奏疏。
沒有什么抱怨,坐回位置后,朱高煦開始翻閱戶部的文冊。
從錢糧到田畝,再到人口數量,不得不說因為自己的胡搞瞎搞,大明的紙面數據都得到了提升。
明明靖難之役打了一年,可大明的人口反而增長到了六千二百四十七萬,耕地也增加到了四億一千六百余萬畝。
至于賦稅,如果按照正常來,沒有遭遇蠲免的話,經過朱高煦改制的山東、遼東等地可以貢獻比改制前更多的錢糧,不過這些錢糧最后還是要投入到遼東的建設上去。
“明年遼東缺口是六百萬石,山東保留二百萬石,海運四百萬石。”
“此外,北平也走陸路二百萬石前往遼東。”
朱高煦交代一句,亦失哈聞言也開口道“殿下,遼東的教習俸祿還得加上去。”
“按照遼東和渤海的教習數量與俸祿來算,需要發六十萬石俸祿。”
六十萬石的數額讓朱高煦頭疼,所以他做出調整道“祿米每年只發十二石,剩余十石折算為錢四貫。”
“奴婢領教。”亦失哈應下,并讓身后的東宮班值太監記下,自己則是交代其它事情。
“吉林的醫院,今年已經畢業三百七十七人,這群人要編為軍醫嗎”
亦失哈提醒了朱高煦,他在吉林弄的醫院也已經開始有學子畢業了,雖然數量不多,但積少成多。
“把吉林醫院拆分為三個醫院,分別在吉林、沈陽、遼陽各置一個,由原先的教習帶著畢業的這三百七十七人分別擴建。”
渤海的醫院主攻外科和兒科,畢竟大明需要醫生最多的地方是軍隊和接生。
自從渤海的醫院創辦以來,關外的夭折率急轉而下,對于沒有什么無菌概念的這個時代來說,酒精消毒和各種類似感冒、流感、瘟疫等傳染途徑的應對辦法可以說十分先進。
父母佩戴口罩,進行消毒對于剛剛出生不久的嬰兒來說十分重要。
只要熬過這一兩個月,嬰兒再回家就十分安全了,并且即便感染疾病,只要不是先天性的,醫院也可以對其進行醫治。
中藥的藥效相比現代醫學來說自然不算好,但放在這個時代已經很先進了。
如果能弄出顯微鏡來研究中藥成分,進而弄出古早版本的中成藥,那大明的醫學也能跨升一個臺階。
當然,相比較這個,朱高煦還得把目光放到教育上。
渤海的五年教育,其實培養出的學子知識儲備,也就和后世的小學生差不多,甚至某些方面還不如,畢竟朱高煦也不是每一學科都能精通。
五年教育已經把他的底子掏空的差不多了,大學畢業后他壓根就沒去翻書。
如果不是地質、地理這些學科與他的工作有關,他甚至都記不住世界上哪里的礦產出名。
原先討厭的工作內容,現在反倒是成為了他領先世人的本事。
“當初早知道好好學理科了”
批閱奏疏的同時,朱高煦不免感嘆起了自己沒能帶來更多的東西給這個時代。
饒是如此,只要他的五年教育能推廣開來,大明的基礎數學、物理和地質、天文都能得到提升。
朱高煦再貪玩,也總歸是記得太陽系八大行星,日食月食,七大洲四大洋,以及細胞、病毒等等小知識的。
這些知識如果沒有他,那得幾百年后才能被人總結出來,但現在他一套五年教育,直接解決大部分問題。
有這個基礎在,加上朝廷鼓勵,朱高煦不相信大明會誕生不了新的理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