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戰兵和屯兵待遇不變,因此今年六軍都督府開支近二千六百萬石糧食,一百四十六萬貫銅錢。”
“戶部這邊,得補貼四百六十萬石和一百四十六萬貫,還有二百一十六萬匹布,二千四百余萬斤鹽”
郁新還想匯報得更詳細些,朱高煦卻在坐下后打斷道“詳細的,我事后會看戶部的文冊,郁尚書只管說大體的開支和收入以及缺額就行。”
“是”郁新見朱高煦這么說,也掃了一眼自己的笏板內容,隨后說起大致情況。
“武勛、六部及三司合計四萬七千六百余人,俸祿支出一千八百六十余萬石。”
“營造北京每年支出二百萬貫,疏通黃河每年五十萬貫,還有運河、吳淞二江的疏通今年支出五十萬貫,下西洋船隊五十萬貫,六十萬石。”
“宮城之中,內外廷今年開支不低于一百四十萬貫”
“援遼糧食六百萬石,發配云南的建文佞臣安家糧食三百萬石”
“以上各種相加,總支五千四百二十余萬石,六百三十六萬貫。”
郁新說完了總支出,朱高煦面無表情,見狀郁新只能說起收入。
“按照去歲定下的田賦額,以及山東改屯為民的田賦額,今年理應收取田賦額三千三百五十萬石。”
“算上軍屯籽糧,合計五千四百九十萬石。”
“至于鹽鐵茶課,以及各色絲綿折色合計四百二十六萬貫,西南官營礦場折色二百四十六萬貫,合計六百七十二萬貫。”
“正常來看,還能結余七十萬石,三十六萬貫。”
朱元璋留下的底子,加上朱高煦對山東、遼東的改制,讓大明朝的財政在營造北京、疏通黃河、運河、吳淞二江,籌備下西洋的同時,居然還能結余,不得不說這是一份財政奇跡。
不過朱高煦很清楚,這份奇跡的前提是沒有更大的折騰,而郁新前來也不僅僅只是為了匯報財政情況,而是想弄清楚東宮還有沒有新政沒有頒布,以及以鈔抵稅是否進行。
“民間的鈔價,我剛才去外城詢問了一些商賈,基本維穩在了每貫實價五百文左右。”
朱高煦開門見山說起了鈔價,并對郁新交代道“我的意思是,維穩在這個實價就已經不錯了,誠然百姓也有負擔,但朝廷的負擔更重。”
“即日起,以鈔抵稅政策以陛下恩典為準,不固定以鈔抵稅。”
“同時,寶鈔僅保持以舊換新,不再回收與發放。”
“殿下英明”聽到朱高煦這么說,郁新心里松了一口氣,但還是提醒道
“如此操作,朝廷的負擔會減輕不少,不過廟堂之上恐怕會有不少人非議。”
“任他們非議去吧。”朱高煦平淡回應,這讓郁新感到詫異。
老朱在寶鈔上的遺留的坑太大了,真的要填補,那肯定是填補不過來的。
他現在只有利用西南和日本、呂宋所產的白銀和銅錠來慢慢設立準備金制度,并且加強寶鈔防偽。
在宋代和元代要發紙幣,先要收進本錢,用后世的話講就是準備金。
雖然隨著王朝的衰弱,準備金通常會不足額,這也就會造成通貨膨脹,但總的來說,在基本收支平衡的前提下,紙鈔是可控的。
明朝的鈔法崩壞除了老朱發行量太大外,還有就是沒有準備金。
老朱沒有設置準備金,是因為明初面對的錢荒情況嚴重,但隨著西南銀礦和銅礦開發,大明就漸漸有了設置準備金的資本。
現在只要下東洋成功,大明成功在隱歧群島和金銀島設置長期互市貿易地點,那日本每年就能穩定向大明輸入價值二百余萬貫的白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