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西南和呂宋的白銀、銅錠輸入,大明的國庫之中每年都會新增價值不少于五百萬貫的金銀銅錢。
大明和歐洲面對的情況不一樣,歐洲因為人口市場太小,而美洲白銀涌入太多會發生價格革命。
但是大明的人口市場龐大,別說五百萬貫,就是翻個兩三倍,也沒有辦法撼動大明的市場經濟。
朱高煦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在實物稅更變為貨幣稅的道路上維穩海外金銀輸入。
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海外涌入白銀不穩定且數額太少,白銀的流入僅停留在鄉紳富戶手中,根本到不了內地百姓手上。
這樣的情況下,農民還得把糧食換成錢,再用來交稅,變相增加了農民負擔。
應對這種局面,朱高煦也有自己的辦法。
明面上不廢除徭役,但也不收取免服徭役的稅收,而是以“以工代賑”的形式,把從海外和西南收來的白銀和銅錠以錢幣的形式下發給百姓。
如此一來,既解決了白銀和銅錢沒辦法流通到百姓手中的問題,也解決了白銀、銅錢的庫存問題。
不過想要這么做,就得繼續維持民間海禁,保持官營貿易,這樣才能保證大量的白銀銅錢掌握在朝廷手中。
朱高煦要做的,是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士紳。
正因看到了朱高煦想要走的道路,所以郁新才會提醒他,廟堂上恐怕會出現不少非議。
說到底,以鈔抵稅這個政策雖然斷斷續續,但確實讓江南士紳們嘗到了好處。
朝廷要維穩寶鈔,不至于讓寶鈔跌價太多,讓百姓財富蒸發太多。
士紳要收取寶鈔,以此來抵稅。
這個循環本身沒問題,可問題在于朝廷現在的壓力很大,無法繼續維持這個政策。
對于郁新來說,他能理解朝廷所面對的困局,可百官之中又能有幾個理解
或者說,他們理解之余,又有幾人能體諒朝廷
“升恩斗仇,他們覺得不滿意,就自己跳出來吧。”
朱高煦平淡對郁新開口,郁新聞言便知道朱高煦是什么意思了。
不滿好說,畢竟法不責眾,但如果真的有人跳出來當出頭鳥,那朱高煦也不介意殺雞儆猴。
他們父子不是朱允炆,而是憑著兵馬將天下拿下的父子。
討價還價在建文那里行得通,但在永樂這里就不行。
面對朱高煦的態度轉變,郁新倒是沒有太多想法,倒是面對朱高煦收緊步子的做法,他不自覺松了一口氣。
其實對于朱棣和朱高煦這對父子所做的事情,除了營造北京之外,郁新并不覺得其它事情有問題。
當然,這里的前提是日本確實有大量銀礦,且下西洋船隊確實能市舶回足夠的貿易金銀。
一想到下西洋的貿易,郁新便開口說道
“前幾日,鄭秉筆給戶部遞了下西洋貿易所需的文冊,不知殿下是否看過”
“我看過了,戶部報價的文冊出來了嗎”朱高煦不假思索的回應,郁新聞言也開口道
“臣此次來,還有一件事就是商量這貿易貨品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