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布置,頂多把兩萬八千人當五萬人來用,而且在面對明軍時,這個效果還會大打折扣,例如眼下
“目標、山坡石墻,距離一里四,預射一輪,預備”
“放”
“轟轟轟”
當明軍當著兀良哈大軍的面來到他們面前的河谷平原上,馬步兵們開始相互掩護著甲,火炮陣地也在扎穩后開始預射炮擊。
“全軍準備”
脫魯忽察兒等的時機就是明軍火炮開炮的時機,可當他喊出全軍準備的時候,那五千明軍騎兵讓他不知如何應對。
他們像是甲騎,但卻沒有臀部的甲裙,肋部的甲裙也收短了許多。
這樣的設計,可以說沒有重騎的防護性,也沒有輕騎的機動性。
但話說回來,這樣的設計也讓他具備了比輕騎更好的防護性,比重騎更好的速度和耐力。
要不要下令沖鋒成為了脫魯忽察兒的兩難抉擇,而這次他沒有了可以依靠的人。
“”沉默讓他錯過了一個好的機會,眼睜睜看著明軍的馬步兵下馬著甲結陣。
“炮營打一個基數,打完步兵推進,騎兵等待我軍令”
朱棣眼看兩萬六千馬步兵著甲結陣,當即便下令他們等待進攻,而炮營也開始將為數不多的炮彈、發射藥塞入炮膛,以每字時一輪炮擊的速度開始炮擊兀良哈人修筑的石墻。
“轟轟轟”
沉悶的炮聲不斷在河谷中作響,每打出一輪炮彈,對面的兀良哈防線便會傳出一陣陣慘叫聲。
五斤的鐵炮彈摧毀了簡易的部分石墻,使得整段石墻看上去殘缺不堪。
“三道石墻,不過沒什么用。”
拿著望遠鏡的朱棣看清了大概,但并不認為這種坡度投下的檑木和落石能對明軍造成什么致命傷害。
“李遠,稍許大軍上山時步步為營,小心檑木和落石,可以讓刀牌手走最前面,走近就用火槍進行排槍射擊,然后短兵交擊。”
“末將領命”
面對朱棣的招呼,長相堅毅的李遠畢恭畢敬的作揖。
“轟轟轟”
沉悶的炮聲持續了整整一個時辰,等一個時辰過去,許多石墻已經垮塌出了豁口。
“繞開石墻,從左右登坡而上,出擊”
朱棣一開口,李遠便抖動馬韁,走到朱棣面前莊重作揖,而后策馬來到已經結陣的步兵陣前。
兩萬六千馬步兵中有五千火槍手,一萬五千長槍兵和六千刀牌手。
李遠很快根據朱棣的指示做出調整,兩萬六千大軍被他調動起來,雖然不如朱棣親自指揮,但效果還勉強不錯。
“孟章,你覺得伱能把兩萬六千人指揮成這樣嗎”
朱棣在旁敲側擊孟章的能力,孟章作為早期能被朱高煦委托三場護衛任務的人也不簡單,他清楚這是皇帝想要判斷自家殿下實力,故此他苦笑搖頭“臣雖然有了國公爵位,但至今只能指揮萬余兵馬。”
李遠是朱棣視為僅次于朱能和張輔的青壯派第三人,孟章恰好也是渤海的第三人。
因此孟章的服軟也是表示著渤海不如燕府青壯派,對此朱棣樂呵呵的笑了笑,卻并沒有說什么。
興許他心里十分清楚,孟章只是藏拙罷了,李遠的能力恐怕還比不上孟章,而孟章如今不過二十九歲,可李遠已經四十了。
似乎除了朱能、張輔、孟瑛等人以外,朱棣手中還真找不到幾個二三十歲的帥才。
相比較他,朱高煦一方的武將優勢就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