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勝受倒是沒有遮掩,只是笑著說出這讓所有人緊張的一切,因為他知道自己背后是什么。
不過即便他一直笑臉相迎,那話里的意思還是讓跟隨梁道明而來的兵卒們面露怒色。
“招撫我”梁道明感受到了氣氛的不對,努力緩和這氣氛,同時打開了那份東宮的教令。
教令上內容很多,主要是講述了現在南洋的情況,以及未來南洋的情況,還有新三佛齊國的困境,以及朝廷對滿者伯夷國的態度。
最后,朱高煦說出了招撫梁道明等人的條件,其中包括了譚勝受所說的赦免,并提及了梁道明等人接受招撫后的待遇。
梁道明將會被授予南洋衛指揮使的實權官職,以及正三品上輕車都尉的散階。
憑借這一個散階,他的后人起碼十代都有保障。
除此之外,梁道明手中還會有六個千戶、五十六個百戶、一百一十二個總旗的官職建議權。
雖然說是建議,但只要上面不出現危害過朝廷的人名,那都可以被錄用,或者梁道明可以用這些名額來換取一些觸犯過其它律法罪犯的赦免。
至于朝廷接收巨港后,巨港上百姓生活的變化,朱高煦也細致的寫了出來。
按照山東等地的新政一樣,只有商稅和田稅,并執行十稅一的稅制。
所有商船不得走私,只能經營對西洋的貿易。
朝廷會在巨港設置官學,具體設置多少,根據巨港有多少人口,多少孩童為主。
此外,兩廣閩浙等地百姓也可以將自己親人接到南洋,或者自己選擇返鄉。
對于他們在巨港的財產,可以處理的就處理,處理不了的就由朝廷接手,等價兌錢。
除了這些,朱高煦還對日后巨港的建設和開荒工作進行詳細規劃,以書面形式呈現給梁道明。
對于梁道明來說,通過這份教令,他可以感受到那位監國太子殿下對巨港的重視,同時對于這些內容的規劃十分佩服。
起碼就他在位時期,他從來沒有精力去改變這些,光是維持當地的軍隊,抵抗滿者伯夷和海盜的入侵就讓他心力交瘁了。
他的手下里,只有鄭伯和施進卿兩個人可堪大用,也正是先前試圖阻攔他的那兩人。
鄭伯他清楚,心里實際上是想衣錦還鄉的,至于施進卿則是希望待在巨港,并讓巨港發展壯大,野心不淺。
“此事,我需要與城中百姓商量。”
梁道明沒有貿然做主,譚勝受聞言也表示理解,但還是提醒道
“朝廷的艦隊明日會抵達巨港,不過我們不會入港,會在海上停泊四天,等待兄臺伱的好消息。”
譚勝受的話無形中給了梁道明一絲壓力,也讓他想到了怎么做施進卿的思想工作。
“我已經為大人安排好住所”
梁道明說著不存在的安排,譚勝受也知道對方是在客套,因此抬手打斷,笑道“不必了,我先返回船上,待明日艦隊抵達后會再上岸詢問兄臺的。”
譚勝受作揖行禮,而后轉身帶著數十名兵卒返回沙船,劃船返回海上戰船。
瞧著他們離開,梁道明也返回了城區,并在命令全軍戒嚴的同時,帶著巨港能說的上話的漢人、馬來人等官員前往曾經的三佛齊王宮。
他們在城內穿梭,巨港的道路并不算好,基本都是土路,哪里坑坑洼洼就用海上的沙子填充一下,十分簡陋。
相較于道路,街道左右兩側的房屋則是文化繁雜,各有不同。
清真、馬來、南洋、中式等各種建筑應有盡有,雖然修建面積不同,但這種多種文化碰撞而形成的城鎮很有特色,放在東南亞其他地區可以說絕無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