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倒是沒有單獨再設立新的監察衙門,畢竟老朱留下的衙門已經足夠用了,基本涵蓋了各個方面。
他要做的,就是加強或集中這些衙門該做的事情與權力便可。
至于洪武年間逐漸改為十年一考的“京察”制度,也被朱高煦常態化制定為“一年一檢查,三年一考功”的方式。
簡單來說,每年都會有巡察御史與戶部考功司官員前來巡視,三年都合格才能被評價功績。
這三年間,即便前兩年都是甲等,但最后一年只有乙等,那也無法達到甲等的標準,只能按照乙等來算。
可以說,洪武年間的京察制度頂多就是大明官員頭頂上的利劍,但永樂年間的京察制度就是放在官員們脖子上的斧頭。
利劍割喉,斧頭斷頭,這便是百官們的評價。
正德年間想把京察改為三年一考察,結果遭到了百官們的強烈反對,最后無法執行下去,而今朱高煦每年一查,可以說讓那些本就手腳不干凈的官員是膽戰心驚,輾轉難眠。
正如徐碩他們的討論一樣,別說那些手腳不干凈的官員,就連他們這種比較清廉的官員,都在擔心自己的功績不達標而被留職或更換。
這樣的效果,正是朱高煦想要的,因為洪武年間那套二十幾年才更換幾萬官員的效率已經無法滿足現在日益龐大的新政官員體系,正如眼下
“報考下一次科舉的新政學子數量有這么多”
距離桐梓縣千里之外的南京城春和殿內,饒是朱高煦,也不由得被手中奏疏所匯報的數字感到震驚。
二十二萬七千六百二十七人
瞧著這串數字,朱高煦先是震驚,而后便是詢問“今年畢業的學子數量有多少”
“大約三十三萬。”亦失哈湊上前來回答,并繼續道“由于年初只選了十萬胥吏的事情開始發酵,許多學子都對日后走胥吏路線感到了懷疑,故而開始轉向科舉。”
亦失哈的話讓朱高煦頷首,就業環境越差,吃朝廷這碗飯的人就越多,朱高煦很清楚這個道理。
當然,參加科舉之人更多想的還是想著一步登天,畢竟當上舉人就能擔任官員,免去了先當胥吏再學習備考的幾年“彎路”。
“他們會撞得滿頭包的。”
對于這些人,朱高煦給出了這個評價,因為科舉難度可比官學畢業考拿到乙等的難度大了太多,僅次于拿到甲等。
“年齡太低了,這群人。”
朱高煦感嘆一聲,隨后想到了自己籌備多年的中學。
“太學的中學教習數量,畢業多少了”
他詢問亦失哈,亦失哈也給出回答道“從永樂二年到如今,如果算上年末畢業的那批,大概有三千四百余人。”
“如果要將他們調往關外籌備中學,那大概可以建設十五所中學,招收近四萬學生。”
“明年畢業的有多少”朱高煦繼續詢問,亦失哈也給出回答“二千六百多人。”
即便是太學,歷年畢業人數也是呈階梯式增長的,尤其是明年畢業的學子對應的是永樂五年的那十幾萬學子。
即便是百里挑一,也有近兩千六百多人考進太學,并如期畢業。
眼下的太學,合計有兩萬多名學子,并且每年還在以驚人的速度增加。
“大寧、遼東、渤海、山東,這些地方有多少個府”
朱高煦詢問亦失哈,亦失哈聞言道“山東六個,遼東六個,渤海五個,大寧暫時規劃的是兩個,合計十九個。”
“那就做出調整,把這三千四百多畢業的學子在畢業后派往這幾個地方,根據當地學子數量做出調整,并提前讓人建設中學,當各省布政使司、都司做出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