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習的待遇是每年年俸三十貫,祿米十石,中學學子需要交書本費和學雜費,學校管午飯。”
“從當下開始宣傳,明年元宵過后招生,三月初一開學。”
將一切說完,朱高煦又補充道“對了,中學不強制就讀,全看個人意向。”
對于中學,朱高煦可不敢搞強制就讀,那樣每年就讀學子起碼幾十萬人,以大明的中學基礎情況來看,根本就吃不消。
“奴婢明白了,就是不知道不知道中學歸縣教諭管理,還是”
亦失哈小心翼翼的詢問,朱高煦聽后也思考了一下。
明代在各地方設置了專門管理教育的官員,其中“府”級的主管官員被稱為“教授”,“州”級的稱為“學正”,“縣”級的稱為“教諭”。
“中學歸縣教諭管理,另外在禮部設教諭司,歸左侍郎管理,左侍郎下設員外郎四名,主事八名。”
“布政司教育歸教授管理,州府學子歸學正管理,縣中學與官學歸教諭管理。”
“教諭既然已經拔擢為正九品,那學正便拔擢為正八品,教授正七品。”
“此外,山東等地中學設立后看效果決定是否增設中學,另外發我的教令給蹇義,讓他在四川修建中學,每所中學要足夠容納三千學子和三百教習。”
算算時間,明年就是四川第一批學子畢業的時間,也就是說等到永樂十年三月,四川學子便可以無縫就學中學。
當然,第一批的四川學子有多少人愿意繼續就讀中學,這還得看當地的情況。
“殿下,若是有畢業多年的學子要返回就讀中學,那該怎么辦”
亦失哈忽的詢問朱高煦,朱高煦也沒想到這個問題,經過亦失哈提醒后他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要是真的有,只要還有位置,那就讓他們讀好了。”
朱高煦表態后,亦失哈回禮繼續“江南之地的官學已經開始設立,對松江府和蘇州府,禮部預計要建設三百所官學。”
“多少”聽到禮部要在蘇松二府建設三百所官學,朱高煦立馬皺起了眉頭。
“三百所。”亦失哈回答過后作揖道“經過八個月的丈量和清查登記,蘇州府有耕地一千余二十四萬畝,口數三百一十七萬五千二十九人。”
“松江府耕地五百四十五萬七千余畝,口數二百零八萬四千七十五人。”
“算下來,兩府合計五百二十六萬余人,比洪武二十六年抄舊記載的要多出一百七十萬人。”
“十五年時間,肯定是多不出那么多人的,估計都是曾經的隱戶。”
聽著亦失哈的話,朱高煦臉上平靜“為了兒孫上學,即便是隱戶也不敢繼續隱匿下去了。”
朱高煦可太清楚一個學籍代表什么了,別說這個時代,就是放到后世那也是絕佳的殺手锏。
不過讓他們沒想到的是,明初的蘇松人口就已經接近了民國時期的人口數量,這也難怪朱元璋會經常從江東遷徙人口了。
這地方一年生個十幾二十萬口人簡直輕輕松松,尤其是新政推廣,當地的各種醫院開始建設后,當地生育情況估計還能往上走。
“對這二府之地的棄嬰政策要加強管理,另外多建設養濟院。”
朱高煦想到了蘇松二府未來幾百年人口都沒有顯著增長的事情,以及江南文人筆下的各種棄嬰故事。
對于這些事情,他可不會坐視不管,畢竟這些嬰兒完全可以在養大后遷徙西南、西北,充實大明在當地的漢家人口。
“三百所官學,起碼能招募六十萬學子,江南能有那么多學子報考”
他將注意力放回到了三百所官學的建設上,亦失哈聞言搖搖頭“當下只有不到三十萬學子報考,且大多都是普通百姓的孩子。”
“禮部報上來那么多,恐怕都和李至剛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