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新年氣象
“叮鈴叮鈴”
寒冬臘月,隨著牛鈴聲響起,被北方皚皚白雪覆蓋的山川中,一座沿河城鎮突兀出現。
此地位于渤海安東城與黑水城之間,北邊是小興安嶺,南邊是松花江。
放在十年前,這里還只是一個小小的水驛,但伴隨著渤海的不斷開發,以及南方移民的不斷遷入,這個曾經的小小水驛也發展成了松花江水運路上的一個重要城鎮。
碼頭上,一個掛著“通河鎮”的牌坊代表了集鎮的名字,而這個小小的通河鎮上則是生活著一千余口人。
雖然鎮子小,人口少,但該有的東西卻依舊不少。
一所足以容納百來人學習的官學,一座碼頭集市,還有集鎮四周那得以開墾的近萬畝耕田便是集鎮的所有。
在這寒冬中,許多農家孩子已經放假,當下的他們起床后第一件事,往往就是前往自己的石砌牛圈里清理糞便,將干草切割后倒入牛槽中。
在渤海,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兩頭耕牛,一公一母。
不過這些耕牛并不屬于他們,而是屬于朝廷。
家里的田地反正已經出租給了旁人家耕種,眼下只需要歸還衙門的那兩頭牛就可以前往安東府。
至于張渤海自己也就讀于官學,不過明年他即將畢業,所以他猜測他大哥信里應該是在說他畢業后的事情。
張成山已經前往四川兩年,如今的他已經在當地娶妻,因此特意寫信回來告訴一聲張王氏。
只有耕牛生下四頭牛犢后,這兩頭牛才屬于他們。
屋里,他的母親坐在正廳主位,主位放著一塊靈位,靈位前有工匠打造的桌椅板凳。
“快快快,打開看看你大哥說什么了。”
“光陰似箭,歲月易逝,自上次書信,已半年有余,對母親與二郎,甚是思念。昔年父親”
倒是張王氏突然聽到亡夫的那些事情,不由得低頭垂淚。
張渤海的大哥叫做張成山,兄弟二人原本的名字很簡單,一個叫張大郎,一個叫做張二郎。
“我有些想去參軍。”面對張王氏的話,張渤海不情愿的開口,不過張王氏聞言卻立馬變臉“參軍不行”
加上木柴資源豐富,因此在官府幫忙修建集鎮后,所有集鎮與農村不管是用夯土修建的院子,還是混凝土修建的院子,基本上主屋和兩間耳房都有單獨的火道與火墻。
他們被分配到了安東城,但安東城當時土地緊缺,沒辦法給他們分配那么多撫恤田,因此變把他們安置到了當時只有幾百人的通海鎮。
扶著母親進入主屋后,少年郎出來將火道打開,丟出七八根木柴后才合上走回了屋里。
對于自家父親,張渤海的記憶十分模糊,因此見自家大哥提起當年父親的事情,他雖然有些難過,但也不會哭泣。
就這些桌椅板凳的質量與木料來看,少年郎家條件顯然要比普通人家要好,而事實也是如此的。
靖難結束后,他雖然沒有立功,但還是被拔擢為小旗官。
信中,張成山詢問張渤海是否收到了鎮上中學的招生通知,如果有的話,那不要猶豫,立馬報名,并在開春后帶著母親前往安東府就讀中學。
張渤海按照張王氏的要求拆開了信,并將信中內容讀誦道
不過兩兄弟的姓名隨著張九郎在登州府成山衛加入渤海軍,并在兩年時間里學習文化后進行了更改。
張九郎是山東人,在渤海軍打下登州城后入伍成為了一個普通的大頭兵。
他走回了院里,清掃了積雪后便見到了穿著大棉襖,激動從碼頭走來的一個婦女。
“娘,你什么時候出去的”
張王氏和所有的母親一樣,在這個只能書信聯系的時代,遠在千里之外孩子的一份信便是她們最渴望看到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