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他離開春和殿,亦失哈這才對朱高煦作揖“殿下,廣州已經來信,鄭和抵達廣州了。”
“好”聽到這話,朱高煦算是松了一口氣,而亦失哈也追問道
“殿下,若是鄭和回來,那真的要對江南推行新政嗎”
“自然。”朱高煦不假思索,可亦失哈卻遲疑道“若是真的推行,那光是新政的官吏俸祿和教習俸祿,便會突破三千萬貫。”
“朝廷能拿得出這筆錢嗎”
亦失哈的擔心不無道理,畢竟如今的大明全年財政折色也不過三千萬貫出頭罷了。
倘若在江南推行了新政,那大明財政起碼負支出兩千萬貫,而這筆錢大明朝頂多吃朱元璋和下西洋的兩年老本就能吃干凈。
既然如此,那兩年以后呢
“你查查今年渤海、遼東和山東的教習與學子比例。”
朱高煦沒有直接回答,反而是讓亦失哈去翻看文冊。
亦失哈疑惑走到書架,找尋一番后將文冊拿出打開,只是稍微翻閱便語塞當場。
“看明白了吧”
朱高煦詢問亦失哈,亦失哈聞言看了看文冊,又看了看朱高煦,半天說不出話來。
倒是朱高煦沉穩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同時開口道
“山東數量最多的幾批學子已經畢業,他們一畢業,那大部分教習就要面對無學生可教的局面。”
“這樣的教習數量,大概是十六萬,而他們的俸祿是三百二十萬貫,占據整個新政教習半數俸祿。”
“如果將他們投入江南,那他們能解決起碼二百萬生源的問題。”
“在此基礎上,只要再招募幾萬教習,便能解決江南的教習問題,所以根本花不了三千萬貫。”
教師資源緊張,往往都是生源數量太多所導致的。
然而隨著遼東和山東第一、第二批的百萬學子陸續畢業,大部分教習需要面對的情況是各地正常的十幾二十幾萬學子的在讀數量了。
各地的教學情況,也從原本的一班四十幾人,發展到了如今的一班十幾人。
這樣的情況下,實際上許多教習都做好了另謀出路的準備,甚至許多嗅覺靈敏的教習,在中學頒布后不久就主動辭職,前往了中學就讀。
“今年中學報名數量多少,就讀數量又有多少”
朱高煦詢問亦失哈,亦失哈也拿著手中文冊翻找了一會,末了報出道“今年報名的消息還沒報到京城來,按照往年看來應該是四月才能匯總上奏。”
“至于中學的就讀數量,文冊上寫的是四萬六千七百余人。”
“嗯。”朱高煦頷首,隨后道“這群人嗅覺還算靈敏,倒是那些不靈敏的就有苦頭吃了”
“苦頭”亦失哈愣了下,隨后反應過來“您不準備把這十六萬人投入江南”
“新政的好處,不能總給一批人吃。”朱高煦搖搖頭道“不過我不會一口氣裁汰他們,他們還有跟上來的機會。”
“你準備一下,對天下官學開始宣布,自今年起,改官學為小學,每年正月為教習考核月,考核五年一考,若是沒有通過考試,則無法繼續擔任教習。”
“至于考核的試卷內容,主要以中學內容為主。”
朱高煦準備給中學那四萬多人謀口飯吃,至于那二十多萬教習,注定要被淘汰十六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