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承認他們在官學推廣時為大明朝做出了貢獻,可他們說到底是五年速成培養起來的教習,本身的知識儲備并不算鞏固。
如今大明朝需要從低質量教習向高質量進行改變,可財政又不支持保留原本的低質量教習,因此只有淘汰低質量,使用高質量。
這個十六萬教習不會一口氣裁汰,而是逐年裁汰。
朱高煦估計這個過程也就還有五年,到時候中學的第一批兩萬多學子也畢業了,調派下去便可以應對二十幾萬學子。
不僅如此,中學的畢業數量也會如當年的官學一樣逐年提高。
不過可惜的是,朱高煦自己的知識儲備也頂多能維持在中學這個水平了。
太學將會轉變為科研類的學院,普及教育則是小學和中學去做。
再往后,太學的學子得不斷發明創造,逐步增加教材厚度,然后才分出大學。
這一天朱高煦是否能看到,他個人也不清楚。
“這十六萬人若是裁汰了,那他們去哪”
亦失哈只覺得口干舌燥,這關乎十六萬戶人家,近百萬人口的生活。
“他們這么多年也攢了些錢,若是還想繼續下去,便自費就讀中學,等中學就讀出來,知識足夠繼續擔任小學和中學的教習,那自然可以繼續當教習。”
“這整個天下,所需的教習數量,也不過就是四十萬左右,不過朝廷能養活的,只有二十幾。”
朱高煦這做法有些無情,但現實就是這樣,大明養活不了那么多教習。
如果要養二十幾萬教習,他肯定愿意養二十幾萬中學畢業的,而不是小學畢業的,畢竟前者教出來的學子更有質量可言。
“奴婢現在就去辦”
亦失哈有些唏噓,二人這一字時的談話,便決定了十余萬人的飯碗。
對于中學畢業的人來說,這是個好消息。
但對于小學畢業的人來說,這便是足以天塌地陷的壞消息。
可以預見的是,這件事的消息放出后,肯定會引起不小的反響,不過朱高煦已經做好了準備。
現有的生產力下,他只能提高教習質量來低成本培養更多讀書寫字的學子。
只有學子的數量多了,他才能知道自己傳播的那些數理化知識能否讓大明發明出更多東西。
朱高煦低下頭繼續處理起了奏疏,而事實也如他預料的一般。
東宮的教令發出不久,便有許多新政派官員開始上疏。
當下的那些教習,大部分都是他們的親朋好友,甚至有的是他們的老師。
誠然現在回過頭去看,他們的教學質量很不好,講課講到一半還得翻書去找內容來解釋。
可問題在于,他們畢竟是官員們的親朋好友,而且也是他們培養學子參加科舉的好幫手。
朱高煦察覺出來的事情,新政派已經有人察覺出來了,因為在上疏不見成果后,他們開始轉換方向,以鄭和即將回歸作為借口,請朝廷對江南開始推行新政。
有了江南的人口市場,十六萬教習完全可以在當地滋潤的擔任教習。
一時間,整個京城在新政、江左、江東、浙東、錦衣衛的互相攻劾中變得渾水一片,而這便是朱高煦想要看到的局面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