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已經是永樂十一年,經過三年多的考核,徐碩與趙軌紛紛被拔擢。
當然,這個屁股也不是白擦,因為解縉的所作所為都被他們上奏了春和殿。
“班值時間,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哼”
但即便如此,解縉還是覺得十分麻煩。
僅是山海經中的大荒東經、海內東經等內容,便被夾帶了大約數千字的私貨。
站在衙門門口,瞧著走上馬車遠走的解縉,趙軌與徐碩輕聲交流,目光中透露出幾分明目張膽的不屑。
瞧著他那模樣,幾名官員面面相覷,而走出衙門的解縉,剛好碰上了兩道熟悉身影。
比起歷史上原本的永樂大典,擺在朱高煦他們面前的永樂大典無疑收錄了更多的書籍。
橡膠樹的壽命一般是二十五到三十年,通常來說種植兩到三年后即可開始割膠,但最佳割膠時間通常是在六到七年左右。
“全書僅目錄便有六十七卷,共計兩萬三千四百余卷,一萬二千余冊,約三億九千余萬字,集天文、地志、經、史、子、集,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等古今圖書八千七百二十六種,涵蓋了我中原上萬年來幸存而下的書籍。”
在蹇義的舉薦,以及亦失哈的操作下,他們如愿來到了被視作更加艱苦的廣西,并擔任布政使司左參議,以及桂林知府。
也就是說,徐碩與解縉同品同級,但這并不是好消息。
解縉就分到了這樣的一件事,不過以他的身份,他并不需要前往當地視察,只需要坐在衙門內吃著美味佳肴,遙控指揮就足夠。
此刻的他,正在“古今典籍館”內,欣賞著徹底敲錘定下的永樂大典。
督促長山蠻、交趾敗軍戰俘開墾荒地無疑是一件無聊且費心力的事情。
由于事情繁多,因此偶爾還需要左右參議共同協理才能解決,不過指望解縉,倒不如讓徐碩指望一下趙軌。
除了市面上流通的各種文化、技藝書籍外,還有這么多年來新政教育推廣下的新書籍、新內容也被收錄其中。
上面所記載的事情,與左傳、史記、尚書所記載的出入不大,但內容之中會增添許多小插曲,例如北洲、東洲之民的事情。
這事情搞好了,加上日后歐洲與東洲的矛盾,那大明絕對可以舒舒服服的在大明洋三角貿易上賺的盆滿缽滿,通過文化、商品來慢慢同化當地的民族。
想到這里,朱高煦合上了記載著三墳五典的內容,將書籍放回書架上。
他掃視一眼這個存放了整個華夏自永樂以前所有文化瑰寶的地方,背對著姚廣孝詢問道
“少師,印刷的雕版制作如何”
“已經做好了,隨時可以印刷。”姚廣孝站在朱高煦身后輕聲說著,隨后又道
“只需要拓印副本,然后讓一千五百名工匠印刷,大概一年就可以印刷二十本副本。”
“不過以下面官員的推算,印刷一本副本,大概需要耗費三千余貫錢。”
不得不說,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確實好用,而銅活字印刷更是避免了雕版字體出錯,就是制作難度比木質要大。
“不過就是三千余貫罷了。”
面對拓印的成本,朱高煦不假思索的開口道“先印刷二十本副本,分置南北京,以及各中學圖書館。”
話音落下,朱高煦回頭看向姚廣孝“少師覺得,我會逼我父親退位嗎”
朱高煦的話風扭轉很快,讓姚廣孝都有些跟不上。
“殿下需要嗎”姚廣孝反問朱高煦,畢竟他已經從朱棣那里聽到了這兩父子之間達成的那些約定。
在姚廣孝看來,朱棣確實舍不得權力,但如果能維持北征這件事,那朱棣也沒有必要執著,甚至鬧的父子間隙。
朱棣對于這三個兒子,始終下不了狠心。
如果是其它妃嬪生的兒子敢用朱高煦的口吻和朱棣說話,那即便這個庶子有天大的能耐和勢力,朱棣也會想辦法連根拔起。
但是面對朱高煦,朱棣只能嘆氣一聲,默默接受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