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環球航行
“這是日后蒸汽機船和蒸汽機車的模型,您看看就是這樣”
站在太學的課題所內,朱棣與朱瞻壑興致勃勃的打量著一個空曠的屋子。
屋子內有課題模型,也有課題內容,它的面積并不大,但卻存放著大小上百種課題。
這些課題從農業到工業,幾乎涵蓋了朱棣他們所想象到的所有方面。
從簡單的土化肥到尿素、再到磷肥和鉀肥,僅僅是關于農業的一連串課題,一旦步步攻克,很有可能會讓大明糧食畝產增長三成以上。
以大明當下的環境和土地情況,在耕地面積不增長的前提下,六億五千余萬畝耕地最多能養活一億三千萬人左右。
如果糧食畝產增加三成,那當下的耕地能多養活四千萬人。
這還只是當下的耕地情況,如果以清朝關內和民國時期東北、交趾的耕地情況相加,那大明在這個低溫期可以開墾的耕地不會低于二十億畝,能養活四億人口,而增長三成就是能多養活一億多人。
糧食是大明的根本,也是大明日后控制大部分藩屬國最好的手段。
“這個拖拉機,真能像你說的,一年能開墾幾十畝荒地”
父子爺孫三人在太學閑逛了一個時辰,最后才戀戀不舍的離開了這里。
爺爺和父親還在,自己還得裝孫子裝兒子,等他們走了,自己就是最大。
蒸汽輪船更不用多說,它能大大縮短船只的航行時間,幫助大明統治南洋。
朱棣詢問朱高煦,朱高煦也看著說道“在校三萬六千四百余人,只有四屆,每年畢業人數不等,今年是六千七百余人。”
“如果能弄出來,那肯定能開墾幾十畝甚至上百畝荒地,不過以朝廷的技術,現在還達不到標準。”
雖然朱高煦可以走蒸汽機拖拉機的路子,但他并沒有見過蒸汽拖拉機,而且蒸汽動力需要燃料和水,對農民來說十分不方便。
上百年自己等不到,可幾十年卻沒問題。
朱高煦沒有妄自尊大,內燃機的許多技術標準都不是現如今大明可以達到的,他們連最基本的蒸汽機熱效率都沒能弄明白,讓他們去研究內燃機,就好像讓后世研究空天航母一樣。
蒸汽機的出現,已經讓朱棣意識到了日后的戰爭恐怕會徹底改變。
剛才在課題所里他已經聽自家父親說了,課題所內許多東西需要十幾年乃至幾十年,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研發出來。
想到這些,坐在大輅之內的朱棣不免感嘆“有了這些東西,日后的兒孫肯定能超越你我。”
由于江寧、上元中學的開辦,太學已經停止招募小學畢業學子,因此雖然太學外城還有數萬學子,可他們或許就是太學最后幾批學子。
等他們畢業之后,太學才會不分內外城,成為一個專心研究的地方。
明軍的火炮之所以沒有專門開設彈道學,選擇讓炮兵自己摸索,還不就是因為火炮標準不一致,每門火炮都有細微的不一樣,每門火炮的彈道也會隨之不一樣。
七十一歲,這對于誰來說都是高壽了。
現在的戰車可以用來防御火炮,需要人力推動,兵卒躲在后面。
蒸汽火車的成功是重要的一步,他確立了太學研究院的自信心,也讓朱棣、朱高煦、朱瞻壑他們這三代當下和未來的君王看到了科學的無盡可能。
因此,他沒有留下蒸汽拖拉機的課題,而是直接留下了內燃機和內燃拖拉機的課題。
火炮如此,更別說火槍和內燃機了。
當下戰爭的手段,朱棣已經看見過了,火車可以取代曾經上千里的漫長補給人力,有了它,明軍甚至可以征服貧瘠的西域,可以隨時從中原抽調十數萬兵馬前往四方平定叛亂。
“他們畢業后就是中學的教習對吧,現在數量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