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時代不同,但科技受限的基礎材料、理論知識都大致相同。
那等到日后戰車可以自己動起來,那兵卒一樣可以躲在后面,用戰車來抵擋炮彈。
對于一個君王來說,火車的作用可以是軍事,也可以是民生,甚至可以是用于皇帝出巡、游玩所用,它的優點放在那里,是任何人都無法抗拒的。
即便自己活不到七十一,活到六十幾,也能見證大明日后日新月異的變遷。
尤其是對于朱瞻壑這種從出生到如今,幾乎沒有離開過應天府的人來說,它的吸引力無疑是致命的。
內燃機所需要的鋼鐵質量大明可以達到,但達到不代表可以批量生產。
朱瞻壑在心底竊喜,十二歲的他還不知道生離死別有多么難受,也不知道自己肩頭的擔子有多重。
如果不是蒸汽火車研究成功,估計他們會對自己所學陷入深深懷疑。
“這些許多課題與模型,都是為了幾十上百年后準備的,現在我們只要能利用好蒸汽機,就能讓大明國力達到古今巔峰了。”
相較于他,朱棣和朱高煦則是關注大輅之外的情況。
其實課題所內的大部分課題,都只是朱高煦個人“異想天開”大概形容,亦或者弄出相應外貌的模型罷了。
另外,朱棣還看到了戰車,雖然朱高煦說那不太可能在他們父子倆生前研究出來,可朱棣很清楚,內燃機戰車和坦克,無非就是當下戰車的升級版。
對于皇位,他只有一個大概的概念,只看到了權力,沒看到責任。
朱瞻壑倒是鬼靈精怪的,似乎第一次因為自己的年紀而竊喜。
朱高煦將朱棣手中的拖拉機模型放在桌上,隨后帶著朱棣走走看看。
站在模型面前,朱棣拿起了一臺拖拉機的模型,而這臺模型的造型與后世二戰時期的大部分拖拉機相似。
想到這里,朱瞻壑都已經遐想到日后自己乘坐輪船火車前往天南地北巡游的畫面了。
對于這個時代的學子來說,盡管他們已經學習了小學和中學十年教育課程,但飛機、火車、輪船這些東西在他們看來,無疑都是天方夜譚。
朱棣說的是他和朱高煦,朱高煦聽后笑了笑,沒有反駁。
他在中學生物課上早就學習過人類壽命和基因的簡篇,如果書上寫的是真的,那只要自己沒有什么疾病,說不定就能活到皇祖的年紀。
“他們畢業后,會被派往青州、北京、山西、西安、成都擔任中學教習。”
“朝廷暫時的規劃是每省、都司各一所中學,直隸兩所。”
“根據新政推行情況,中學需求情況設置中學。”
“上述所說的這幾個省,基本在未來一到兩年內會有大批學子畢業,對于中學都有需求。”
“以太學之中的這三萬六千四百學子畢業九成半成為教習來說,他們對應的就是大約三十余萬中學生,而且很有可能招生不滿。”
中學并非強制性,所以需要沒有大局意識的白身之家不太可能繼續選擇供養學子,朱高煦更不準備強制十年教育。
在他看來,小學五年強制教育已經足夠,再往上不是他不想,而是大明負擔不起那么大教育壓力。
當下的教育經費已經達到一千二百余萬貫,占據大明總支出的三分之一。
這是一個臨界點,因為有太多平民沒有讀過書,因此一開始招募學生的壓力肯定大。
朱高煦暫停對江西推行新政,也是準備多等一年。
他多等一年,遼東和山東、四川這些地方的入學學子就會畢業,后續的生源沒有一開始的多,教習就會空閑較多。
這些空下來的教育資源就可以調往江西,從而減少教育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