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提倡廢銀,其實是想消除白銀的財富分配功能。
在黃宗羲看來,這種價值極高的貴重金屬增加了社會的貧富差距。
當然,也有與黃宗羲持相反態度的人,例如宋應星就認為國貧民乏的原因并不是缺少白銀,而是社會物資匱乏,金銀沒有流通。
因此禁用白銀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這也確實符合當時瘟疫、災害橫行的大環境。
在朱高煦看來,兩者說的都有一定道理,但最主要的還是白銀過多聚集在了豪強士紳手中。
白銀無法流通,朝廷想要繼續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就無法繼續,因為百姓手里并沒有足夠的白銀。
這則辦法在朱高煦看來,完全可以用以工代賑的方式,把錢發到百姓手上。
晚明的局面是海外金銀都被豪強士紳掌握,朝廷無法對他們征稅,所以拿不到足夠多的黃金白銀。
可如果海外白銀直接被朝廷掌握,那朝廷就擁有了分配它們的權力。
這和大放水有異曲同工之妙,用基建來提高環境和生產力,然后在基建同時把白銀釋放給百姓,百姓得到白銀就會使用,白銀便能得到流通。
如今朝廷掌握了整個南洋和大明洋的貿易,這些地方的真金白銀都會流入朝廷手中。
士紳豪強的想要獲取金銀,只能在西洋范圍獲取,就他們那三瓜兩棗,即便都囤積起來,也擾亂不了市場。
每年六七百萬的白銀涌入,只要分配好了,對大明的經濟市場總體來說還是利大于弊。
況且自從醫院開始推行建設,各地的新生兒夭折率也開始下降,僅是去年,大明新生人口便存活下來二百二十四萬余。
相比較之下,七百萬兩白銀確實有些不夠看了。
歷史上明朝錢荒從明初一直鬧到明末,除了地方遭受災害,糧食與物資減產而爆發地方通貨膨脹,大明整體并沒有出現通貨膨脹的情況,所以朱高煦并不擔心通貨膨脹。
至于地方性的通貨膨脹,只要火車和鐵路可以覆蓋兩京十四省,這種通貨膨脹也可以通過中樞物資調配來解決。
看著夏原吉,朱高煦提醒道“只要黃金白銀用到實處,便不需要在意通貨膨脹。”
“真正需要擔心的,只有類似寶鈔一類的紙幣,而這些紙幣也可以用黃金白銀來作為錨定物生產。”
話音落下,朱高煦也笑道“當然,我也有可能說的不對,但具體的還是得走一步看一步。”
“海外的黃金白銀我們不開采,那便留給別人開采,與其給別人開采,倒不如我們自己開采。”
“實在不行,你盯緊市場,一旦有了不良反應,我們立馬處理。”
朱高煦拍了拍夏原吉的后背,隨后走下了城樓。
夏原吉與黃福、郭資相互對視,無奈搖了搖頭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