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東洲金銀礦
“轟”
六月中旬,東洲南國山脈安第斯山脈爆發了沉悶的爆炸聲。
不過這次發出這樣聲響的并非是火炮,而是炸藥
當煙霧散去,一筐石頭被帶到了鄭和的面前,而這些石頭上隱隱可見的銀光芒代表了它們的身份。
“這就是殿下標注的南國銀礦”
鄭和湊近看了看這些銀礦石,站在一旁的太學礦業太學士點了點頭
“應該就是這里,這些銀礦純度不錯,和日本石見銀礦不相上下。”
“這礦山面積很大,估計能開辟最少兩千處礦坑,而且有很大概率有其它伴生礦藏。”
作為地質出身的工作者,朱高煦或許對其它行業不是很了解,甚至需要東西都需要明代的一些工匠幫忙才能完善成教材,但是地質類的行業,他不敢說懂多少,但一定比這個時代的大部分人要懂。
他的知識通過教材傳播給了這個時代的人,這位礦業太學士便是其中之一。
這么一來,王任手中就有八千人,而這八千人將會分成八十個百戶,分別看守各地礦藏。
有南國作為前車之鑒,東國自然不敢造次,畢竟東國還需要大明幫助他們完善水利和農業。
“兩千個礦坑,這需要多少工人,能產出多少銀礦”
“起碼十萬人,每年能產出的白銀數量不會低于三百萬兩。”
從北國到東國、南國,被他帶來東洲的上百名礦業太學士都在軍隊保護下,按照朱高煦給出的圖紙尋找礦產。
洪武年間的大量火門槍、洪武鐵炮被打包出售,數千人組成的數十支淘金隊伍從麻林地出發,沿著河流向上淘金。
王任聞言連忙躬身作揖“大概五十四個城邦,人口不會少于三十萬。”
至于其它的想法,他沒有,也不敢有。
太學士推了推自己的眼鏡,將自己的推斷告訴了鄭和。
三年時間,他興許也能斂財許多,讓自己一家徹底擺脫曾經的窮苦日子。
“既然這里有銀礦和伴生銅礦,那就在這里修建一座鑄幣廠,船上的鑄幣模具都搬到這里來,每個礦工的工價就按照十文發放。”
除了官方的淘金,民營的淘金更不用多說。
他敢打敢殺,為的就是富貴,而今有了貴,求的自然就是富了。
太學士推了推眼鏡,他自然是要留在東洲的,他們這一批太學士的任期是三年,三年后統一從東洲城走大明洋航道返回大明本土。
開采北洲和東洲的金銀銅礦是日后東洲貿易是否能長久的決定因素,因此自從年初三月鄭和整合了南國內部城邦后,他便開始了礦山的勘察工作。
鄭和與王任交代著,而眼下的王任已經成為了東洲宣慰使。
“至于物資不用擔心,下個月我就會率領艦隊返航,屆時這里會駐扎一個千戶的兵馬,加上東洲宣慰司的兩衛兵馬,足夠你鎮守當地。”
交代好一切,鄭和起身對身旁的王任繼續道“我稍許就出發,你好好為朝廷鎮守,三年后有人回來替換你,三年后我也保舉你進都督府。”
思緒落下,王任也開始布置起了征募四周城邦男丁的事情。
他在東洲打的這些仗確實漂亮,可把他放到大明朝,他是個什么水平,他自己十分清楚。
他們接收了南國大部分礦坑,也發現了許多新礦坑,例如當下的這個南國銀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