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恢復生態,就得解決燃料問題,因此煤炭產量提升,必須提上日程。
江南沒有樹林沒有什么,可北方如果沒有樹林,那風沙就會不斷向南推進,而草方格對于大明朝的許多百姓來說,那也是燃料,也是可以喂食牲畜的草料。
朱高煦如果沒有記錯,北京地區的風沙在元代以前還不算明顯,雖然刮沙塵暴,但并不頻繁。
從元代開始,由于蒙古人的放牧,以及漢人為了生活的砍伐,加上世界范圍的氣溫下降,草原上的沙漠面積開始不斷擴大。
明代的二百七十六年時間里,除了前七十一年因為朱元璋、朱棣的一些植樹工程讓北平鮮少被沙塵暴入侵外,其余二百零五年時間里,北京遭受沙塵暴的頻率不可謂不高。
朱高煦記得明代北京遭遇了一百多次沙塵暴的襲擊,其中大部分都在正月到四月間。
其中嘉靖二十年以前頻率不算高,一百八十年時間里不過四五十次,但后續一百零二年時間里,由于小冰河期降臨,全球氣溫驟降,因此共出現沙塵天氣記錄八九十次。
別說從江南前往北京的官員,就連朝鮮、安南等國前來朝拜的使臣都把北京惡劣的環境寫在書中。
這樣的環境,如果朱高煦現在開始改變,讓煤炭走入千家萬戶中,讓煤炭價格不再是那么昂貴,那么百姓自然不會去大范圍的砍伐樹木,反而會為了美觀去種植花花草草。
想到這里,朱高煦將腳步放慢下來,并調轉馬頭走入了鄉間小道中。
這個時節,多有孩童在道路上玩耍。
瞧見朱高煦他們這群人,不免好奇打量,同時羨慕的看著他們所乘騎馬匹。
路過一些村鎮,朱高煦都會下馬走入其中打量。
這些村鎮的房屋修建不算好看,但絕不簡陋,村中水井、牌坊也一應俱全。
作為村吏的各村里長、糧長早就知道朱高煦要經過運河,因此得知有大隊人馬到來,他們便連忙走出村吏所,與朱高煦他們噓寒問暖起來。
朱高煦從中聊了聊,不過卻套不出什么有用的消息。
即便詢問百姓,百姓們也說日子滋潤,比以前好了很多。
對于這句話,朱高煦自然是相信的,但這個所謂的“好”得看與什么比較,又是什么標準。
洪武年間的大明雖然經過老朱的大基建而煥發生機,但總體來說還是封建時代下的百姓生活。
朱高煦的新政推行,吏員下鄉,就是為了讓百姓生活更進一步變好,同時理清楚稅收,讓錢用到實處去。
幾個鄉鎮的探索,并沒能給朱高煦很好的回復。
揚州本就是魚米之鄉,當地的百姓想要吃好喝好再簡單不過,畢竟光是疏通運河,每年就需要招募數萬人,算下來十二個月里,起碼有上百萬人次參與疏通運河的工作,賺些錢再容易不過。
相比較之下,那些沒有太多大工程的地方,想要打工謀取生路就比較困難了。
這其中,朱高煦主要擔心的還是西北地區。
“煤炭、鐵路、蒸汽機”
返程的路上,朱高煦呢喃著這些東西,他清楚只有這些東西,才能讓大明更上一層樓,讓百姓的生活過得更好。
工業革命的前期,朝廷和資本對工人的壓榨不用過多贅述。
自己能做的,就是在這一階段監督好下面的人,讓大明朝提早渡過這段艱苦的轉型期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