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哪怕是李如一,也覺得徐奮鵬“漢唐宋皆閏位”的觀點有些太過偏頗,宋朝怎么樣不去說他,大明的讀書人對于漢唐還是十分尊敬的,再怎么樣他也無法說服自己漢唐也是偽朝。
王文龍解釋此事直接用了北宋大將呼延贊的故事。
李如一祖上并非江南人士,而是嘉靖以后從西北遷來,李如一的祖父李詡自己就在回憶錄中寫過他們家因為在關中,曾經見識過蒙古人入侵,因為痛恨蒙古人,順帶著都討厭元朝的國號,李詡寫書時會故意把“元”字用“原”代替,比如把“洪武元年”寫成“洪武原年”。
描寫呼延贊一家故事的呼家將在此時和楊家將薛家將一起成為三大家將,流傳極廣,市井百姓不少都聽過大宋忠孝王呼延家滿門忠烈的話本。
王文龍指出呼延姓出自匈奴,但是到宋朝呼延家族顯然對中華民族相當認同,呼延贊為宋太宗沖鋒陷陣,赤膽忠心,北宋末年呼延慶還出使金國,受盡苦楚,依舊完成任務。
和徐奮鵬滿紙悲憤的文字比起來,王文龍的文字非常理性。
放下徐奮鵬的書,李如一又拿起民族國家論開始,只是稍稍看了幾句,他就覺得眼前一亮。
呼延氏顯然不會認為自己不是宋人。
他又舉例出鮮卑氏、慕容氏這些姓氏,這些氏族當年也是帶著族人內附中原王朝,日久年深后這些姓氏也已經就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一份子,和出自中原的其他姓氏后人有一樣的認同。
將兩人的書對照在一起,李如一覺得徐奮鵬的漢人王朝執念其實就是王文龍所分析的一種民族主義思想,只不過似乎是王文龍所說民族主義中偏于狹隘的那一種,有點類似于王文龍書中歐洲人的“純潔民族思想”。
當李如一讀到民族國家論對于未來中華民族的展望,他忍不住擊節贊嘆。
王文龍表示對于中原王朝來說,由于周邊的少數民族太多,不可能像分裂的歐洲國家一樣形成單一民族國家,中原王朝所要構建的民族主義,無論是用漢民族去壓制少數民族,還是用少數民族壓制漢民族,未來一定都會失敗,只能走民族團結同化的路子。
而這樣的民族團結,很可能在被侵略或者是團結對外殖民的過程中實現。
李如一已經被王文龍的理論所說服,他覺得如果大明能夠對外殖民擴張,說不定就能夠像王文龍預言的一樣建立起一個統一的中原王朝認同。
他反復翻閱著民族國家論,終于忍不住提筆寫出文章
“王建陽有感于大員島閩人助倭之事,寫作民族國家論,其目的并非批判,而是倡導建立民族主義。余觀如今談建陽所謂民族主義之人,其實皆說華夷之辯,此辨究其根本乃是出自方希直釋統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