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文人就喜歡用與民爭利這一套話術來避免皇權插手地方管理,然而他們的這種經濟觀念放在收稅上是正確的,放在皇家投資興辦產業之上卻是完全錯誤。
“天下財富只有一定數量,皇帝拿的多,百姓就拿的少”完全是基于小農經濟的經濟學觀點,實際上皇家和民間一起參與某項產的投資,良好的情況下會使得這項產業的資本大量增加,幾乎必然帶來產業水平的進步,整個產業的生產效率都會進步。
就比如說永樂大帝投資的鄭和下西洋,朝廷的大量投資直接把大明的航海水平提升了一大截,培養了許多航海人材,使得這之后的福建海商可以憑自己的能力遠販東西二洋。要知道在大明早期也是實行海禁的,福建航海人才一度斷檔,鄭和下西洋之后福建海上的走私貿易才得以發展起來。
當然反面例子也有,就比如萬歷皇帝辦的皇店,表面上說的是由皇帝投資到各地去開店,實際上每到一地皇店就會欺行霸市,搶走過去正常經營商人的生意,使得許多地方都變得市面蕭條。
但是這種邏輯在國內可以實行,遠洋貿易誰管你是不是皇帝?太監打著官牌出海,實力不夠,該被搶照樣被搶,該虧錢照樣虧。
至于小商人的利益也不用擔心,即使福建實施海禁的那幾年鄭芝龍等海商還是能繼續壯大實力。
海外貿易的市場需求放在那里,官方體系沒有辦法滿足,走私商人自然就會填補,誰的經營效率高,誰就能占到更大份額。連福建世家大族都搶不去的海上生意,就憑萬歷皇帝和他手下太監的經營能力根本搶不走。
事實上,王文龍想著的根本不是讓萬歷皇帝投資遠洋貿易去做海上馬車夫的生意,而是想要萬歷皇帝投資私人殖民。
此時許多歐洲的殖民遠航活動就是由各國的王室投資的。萬歷皇帝和他手下那幫喜歡刮地皮的太監,弄去經營殖民地正算是專業對口。
殖民地經營不怕殖民者刮地皮,就怕他們刮的效率不夠高。
只不過殖民這個概念對于場上的大明人士很難說得清楚,這年代的海上貿易和殖民者本來也沒有太明確的界限,王文龍干脆就讓他們理解成讓萬歷皇帝投資海上商隊就行了。
一番話說完,葉向高先反應過來,贊同說道:“建陽說的也是一條路子。”
三黨對于東林黨在這幾天連番攻擊,整場問津大會到此時說的幾乎全都是政治議題,跟那些只想要攻擊東林黨的三黨人士比起來,王文龍所說的話明顯要實在的多,至少不是只為了罵人。
葉向高仔細讀過《葡萄牙國史》,能夠理解殖民主義的思路,聽懂之后對于王文龍的意見也頗為欣賞。
當天討論結束,葉向高專門叫來幾個東林人物和王文龍一起商量讓萬歷皇帝投資殖民的具體建議,打算寫成一封密信,呈交給萬歷皇帝,此信能不能將萬歷皇帝說動葉向高也沒有十足信心,但試一試總沒壞處。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