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大明文壇都在關注《東人平生錄》,不僅僅是因為小說寫的好,更重要的是此書的寫作手法上的突破。
這本小說所使用的平實寫作技法: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眾人所見的簡單矛盾塑造人物的方法是超脫時代的。
如第二期的小說連載中,周家老二想要依靠廣寧僉事的兒子成為軍官,卻被對方擺了一道,還被僉事公子被當成踏腳石供自己上位。
這個仗勢欺人的二代形象引得許多讀者破口大罵。
王文龍把代入感寫的太足了,讀者們都不自覺地帶入周家老二的視角,感覺自己就是那個被桂家少爺耍弄的楞頭青,而且對方在耍了自己之后還一副洋洋得意用了就丟的模樣,所有讀者都感到無比憋屈,接著便是想到僉事公子就咬牙切齒。
這導致《管窺》第二期發行之后,“僉事公子”這個反派小配角幾乎成為了京城中最為人痛恨的藝術形象,精神百姓罵起這個角色,甚至比罵楊家將中的潘仁美還要狠。
僉事公子這個角色在識貨的作家眼里實在寫的太利害了:
此人物所做的事情其實不過是官場之中常見的情形,全過程中不過是用了些人心計量,甚至手段都不算殘忍,無非是把周家老二耍了一道——動刀動槍、殺人栽贓這些大明官場之中真正陰狠的手段都還沒上呢。
但是這人物寫出來卻能夠讓讀者這么痛恨。甚至將之與潘仁美相比。
潘仁美,那可是害了幾萬將士性命的賣國賊啊,僉事公子做的這點事情跟他比算得了什么?
但是王文龍卻能寥寥幾筆就拉出更高的仇恨。
喜歡王文龍的讀者欣喜若狂,他們原以為王文龍的小說也就是娛樂小說的水平,難得再有突破了,卻沒想到《東人平生錄》一出,這本小說寫的既如此深刻詳實,同時又如此的引人情緒,在這年頭的人看起來其娛樂性絲毫不比《林之洋漂流記》差。
而大明的小說家們都感到自己狠狠受到了教育。
《東人平生錄》寫的是日常場景,但里頭出現的正、反面人物卻一點都不讓人覺得無聊,王文龍居然只適用日常生活中的人物關系就能寫出如此跌宕起伏的劇情,這簡直是炫技了。
受到了《東人平生錄》的啟發,許多文學家突然意識到引發讀者情緒的不一定要宏大背景傳奇故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自己所見的惡人壞事、好人好事,只要如實反映到文字上就可以引發讀者的共鳴。
不少作家都試圖模仿王文龍的做法,開始寫生活化的小說。
但小說的寫作方法發展也是和科研發展一樣,后人不斷模仿前人,并且在前人作品的基礎上做出改良,才會有新風格出現。
《東人平生錄》雖然只是一本小說,但是他的寫作手法卻是王文龍在借鑒了許多后世的家族文學之后總結出來的。
后世看多了家族文學,就會發現家族小說是有常見套路的,比如家族文學的人物模板:妯娌關系不好、不成器的大哥、外地來投靠成為兒媳婦的漂亮姑娘、頭腦精明但會做錯事的小兒子,這些全都是百年家族文學發展從作家一步步總結出來的。
王文龍在寫作之時也是借鑒又借鑒,抄了又抄。
而此時人沒有《闖關東》《京華煙云》《白鹿原》《人世間》這些作品打底,想要直接想出適合家族文學的套路,其難度無比之高。
伴隨著《東人平生錄》的火爆,《管窺》也成功在北方文壇站穩了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