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張昭看到這一幕后,卻臉色如常,他不卑不亢地說道,
“昔太夫人、吳侯不以老臣屬陛下,而以陛下屬老臣,是希望老臣思盡臣節,使二主泯沒之后,有可稱述,以報二主厚恩。
而如今老臣意慮淺短,違逆將軍旨意,吾自己已經做好了,死后尸骸長棄溝壑的準備。
沒想到今日將軍竟登門對坐與老臣論政,老臣榮幸之至。
但臣愚心所以事國,志在忠益,畢命而已。
若將軍認為吾會為了榮華偷生,而屈服刀刃之下,那是大錯特錯了。”
張昭剛強,年近古稀之年的他,榮譽,富貴早就享受夠了。
現在半截身子入土的他,又豈會懼怕孫權的死亡威脅呢
當張昭的話。
一說出口之后,孫權就知道他的威脅已經沒用。
但面對著剛強的張昭,他還是沒能下得去那個手。
孫權只能擲刀伏向張昭哭泣道,“昔年母親與兄長將孤托付給老師,老師今日難道真的要棄我而去嗎”
見張昭軟硬不吃,孫權打算以情動之。
孫權音帶哭聲,張昭見孫權話語中提起了孫策,年老的他眼中一時迷茫起來。
當初張昭屢得北方士大夫書疏,書信中將穩定江東的所有功勞專歸美于他。
張昭本想密而不宣則懼有私,欲告知孫策則恐非宜,一時之間進退不安。
后來孫策聽聞這件事后,不禁拍著他的肩膀哈哈大笑道
“昔管仲相齊,一則仲父,二則仲父,而桓公為霸者宗。今子布賢,我能用之,其功名獨不在我乎”
時至今日,當年孫策爽朗的笑容,還深深刻在張昭的腦海中。
面對猜疑,那位從來沒懷疑過自己,升堂拜母,如比肩之舊。
面對勸諫,那位哪怕不用也會笑著稱贊自己,將江東所有大事一應交給自己處理。
自己在江東數次被孫權棄之不用,終歸不離不棄,為的不正是償還當初那位的情誼嗎
以他不輸王朗、華歆的名望,回到了中原,又豈會輸給他們呢
因想起孫策,張昭那剛硬的內心不禁柔軟下來。
他看著眼前這個,他一步步輔左長大的江東至尊。
他想起十數年前,那位好友臨終前氣若游絲的殷殷囑托,張昭最后只能無奈地搖了搖頭。
仲謀可負,伯符何能忍心相負哉
張昭這時眼中也帶上了些許淚花,他對孫權問道,“對于此事,子明是如何建議的”
張昭此話一出,孫權高興地抬頭看望張昭。
張昭終于肯松口了。
孫權連忙取出呂蒙寫給他的信給張昭看,而張昭在看完后,臉上流露了沉重之色。
在沉思過后,張昭對孫權言道,“這時,子明可言退,然將軍不可退。”
聽到張昭如此說,孫權眼睛一亮,他急切的問張昭道,“張師此言何解”
張昭答道,“子明是統兵者,所以他所言退兵乃是從兵爭方面來說。”
“于兵爭方面來說,公安這時士氣旺盛,而己方士氣沮喪,正如子明來說,公安已不可得,退兵是最佳方略。”
“然于國事來說,這時將軍若退兵,則是大大不利。”
“公安一戰,我軍連喪三員大將,若單單如此,只是將軍嫡系力量有損,退兵回江東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