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排了東三郡的事務之后,劉備便沒有再下命令。
畢竟對面的十萬魏軍未撤,他不可能將兵馬抽調太多離開。
這時馬良出拜對劉備言道“若兩方罷兵,那我軍所俘虜的魏軍該如何處置”
馬良此言一出,劉備的臉上亦浮現了難色。
本來按常理來說,俘虜的士卒如果是青壯,那么便可以打亂編入己方大軍中,若是老弱,便遷入人口稀簿地區進行開墾荒田。
但這種方法,可以對吳軍如此,對一部分魏軍卻沒辦法。
因為曹魏的軍制內容中有一項創新式的發明,那便是“錯役制。”
建安初年,曹操為了防止士卒背叛并且加強對兵權的控制,故而在新征服地區及邊要地區,采取力役交錯政策。
丁夫不從本地征發,而遠從他處調遣兵役亦如之,兵士必與其室家所在地隔開。
即所謂“人役戶居各在一方”,時稱“錯役”。旨在防止合家逃亡、叛變。
這個舉措很不通情理,卻很好的預防了士卒的叛逃。
歷史上,夏侯霸投降季漢之時,以他的身份,竟然沒帶走多少士卒跟隨他。
再比如“淮南三叛”中的母丘儉時,在壽春叛亂過程中,大多士兵不想與他一起叛亂。
再有,后來鐘會在姜維的慫恿下想自立蜀中。誰知,還沒有成功的鐘會就被屬下殺死。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但從這三個典型的例子當中可以看出,因這三人的才干,竟然都無法鼓動麾下士卒與彼等共同進退。
當然,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各方面的原因導致,但從以上三個例子中,亦可足可體現錯役制的作用。
更何況在建安十六年前后,曹操更加重了對叛逃士卒的處罰措施。
例如從先前的單單考竟士卒妻子,變成了對叛卒的父母,兄弟,妻子盡殺之。
建安二十年之后,曹操甚至還打算加重處罰,“在軍之士,見一人亡逃,誅將及己”,對整個叛逃士卒的軍隊進行株連。
在這種種的高壓處罰措施之下,投降的這數萬魏軍很難收歸己用。
恐怕一放出來,這些人就因為擔心家人,全跑回北方了。
這也是當初糜旸哪怕招蠻兵,也不用那些魏軍降兵的緣故。
哪怕以重利相誘,面對家人的安危,大部分魏軍士卒肯定是心心念念想回到北方的。
甚至當初如果將魏軍降兵放出來,要是于禁利用魏軍降兵的逃歸心理,來個反戈一擊,那糜旸就成鐘會第二了。
這也是劉備面露難色的原因。
因為與曹操一方長期敵對,所以帳中諸臣都對曹魏的錯役制十分了解。
當馬良問及魏軍俘虜該如何處置之后,眾人都知道馬良是在擔心錯役制。
白白放走是不可能的,那不是在加強魏軍的實力嗎
但如果不能收歸己用,一直關著他們也不是辦法吧。
有一種好辦法,可以解決這種顧慮。
那就是寧殺錯,莫放過,將那些在家屬、籍貫在河北的魏軍盡數誅殺,留下的自然是可用的了。
但這種辦法沒有人會提,畢竟以劉備的性格,不可能會去做如此殘忍的事。
就在帳中諸臣盡皆為難的時候,糜旸卻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糜旸出言對劉備進言道“臣記得當年曹操亦俘獲了不少荊州民眾,前往汝穎附近屯田。”
“如今大王所慮者無非魏軍降卒念及親人安危,不能盡心為我軍所用,后期逃回北方。”
“但同樣的,當年曹操從我荊州中所擄走的眾多民眾,他們當然也會思鄉情切。”
“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因思鄉之請,因念家之情,那些民眾在汝穎等郡想來亦不會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