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如此,大王何不與遣使與曹操商議,我軍可以部分魏軍降卒,與其交換當年被從荊州遷走的百姓。”
“如此一來,魏軍降卒的事好解決,而且荊州的人口之數亦可以得到補充。”
在中國古代,人們的鄉土觀念十分濃厚,只有遇到嚴重的天災人禍,在本地實在沒有出路了,人們才會被迫背井離鄉,骨肉分離。
否則只要有一絲希望,人們還是會留在故土。
留戀故鄉是所有人共同的情感,亦是人之本性的心理訴求。
建安十四年時,曹操為了防備孫權,打算強制遷徙淮南民眾,蔣濟就因這事勸諫過曹操。
但曹操不聽,仍然決定強制遷移江淮民眾,結果江淮十余萬百姓因為受驚嚇逃到東吳境內。
有此經歷在,想來曹操不會拒絕這個提議,畢竟這個提議對兩方都是好事。
劉備聽了糜旸的獻策后,大喜。
“子成之策,上佳。”
在采納了糜旸的建議后,劉備當即命馬良替其出使與曹操商討此事。
只是令糜旸沒想到的是,他這一舉不僅解決了劉備的難題,還為他招攬了一位大才。
當曹操回到北岸后,他亦立即召集眾臣將與劉備訂立“漢水之約”的事說了出來。
曹魏諸臣聽到此事后,心中全都松了一口氣。
在孫權敗后,他們早就想退兵了。
在將此事告知諸臣后,曹操馬上下了兩道命令。
一個是命人立即去關中傳令張郃,令其退兵。
第二個是他下令讓曹仁前去安排一應退兵事宜。
就在下達這兩個命令之后,丞相主簿蔣濟出拜問曹操,被荊州俘虜的數萬魏軍該如何處置。
蔣濟此問,令曹操一時也放了難。
那數萬降軍他當然想要回來,但劉備會輕易的放回來嗎
就在曹操為難的時候,不久前從公安回來的司馬懿出班對曹操進言道“大王可與劉備互換人口。”
隨后司馬懿就將自己的見解一一說出,竟與糜旸在劉備面前說的相差不多。
而曹操在聽完司馬懿的建議之后,他面色猶豫似在思考。
在曹操猶豫的時候,蔣濟亦出身支持司馬懿的建議。
“大王莫忘當年遷徙淮南民眾一事。”
在蔣濟的提醒之下,曹操終于下定決心打算采納司馬懿的建議。
可就在這時,帳外有人來報說是劉備使者求見。
曹操命人將劉備使者馬良帶進來,在馬良進來之后,將劉備的意思轉達給了曹操。
可是令馬良感到奇怪的,曹操與一眾曹魏臣子在聽完后,臉上都浮現了怪異的神色。
最后還是曹操問馬良道“可否告知,此建議是何人向你主獻上”
雖然馬良不知道曹操為何會關注這個,但這并沒有什么好隱瞞的。
馬良對曹操微微一拜道“乃我軍偏將軍糜旸所獻。”
在馬良這么說之后,曹操用有趣的眼神打量著司馬懿,他口中別有意味地說道
“仲達今日,何故智遲”
而司馬懿在聽到糜旸與他竟然想的一樣之后,他心中閃起了異樣的情緒。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