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后,天朗氣清,在河谷之中的校場之上,矗立著一座剛剛建成的高臺。
此刻糜旸正站立在高臺之上,看著下方烏泱泱的一片大軍。
不同于以往在公安城中面對的那數千公安士卒,如今站在他下方的近萬大軍,乃是真正從屬于他的大軍。
亦是將來他在亂世之中,賴以生存的生命保障。
在這種原因之下,糜旸務必要將高臺下的這近萬大軍,鍛煉成一支強軍。
這時在高臺之上的只有糜旸,他的身邊沒有關平這位好友可以提醒他,他的身邊亦沒有于禁這位名將可以教授他經驗。
接下來大軍的一切訓練事宜,只能靠糜旸自己安排。
正所謂“夫軍無習練,百不當一;習而用之,一可當百。”
從小受到一眾名將教誨長大的糜旸,知道凡是訓練士卒,主要方面來說有四要
教之以禮義,誨之以忠信,戒之以典刑,威之以賞罰。
這四要是保證麾下大軍能夠聽從指令的先決條件,而在這四要之中,糜旸認為第三點最為重要。
嚴明的軍紀,是鍛煉出一支強軍的基本。
在糜旸站在高臺上之時,高臺之下的近萬大軍亦在仰頭看著糜旸。
自他們投入糜旸麾下以來,糜旸之前所宣揚的“一日三餐,七日一肉”的優惠政策一直在貫徹,并沒有一次食言過。
這樣的情況之下,糜旸在他們心中建立起了初步信譽。
就在近萬大軍的目光在注視著高臺上的糜旸時候,他們只見高臺上的糜旸開始招手。
而后他們身前的數百糜旸親軍開始上前,雙手叉腰朗誦起糜旸親自定下的軍令來
“期會不到,聞鼓不行,乘寬自留,避回自止,初近后遠,喚名不應,車甲不具,兵器不備,此為輕軍,輕軍者斬。
受令不傳,傳令不審,迷惑吏士,金鼓不聞,旌旗不睹,此謂慢軍,慢軍者斬。
食不稟糧,軍不省兵,賦賜不均,阿私所親,取非其物,借貸不還,奪人頭首,以獲其功,此謂盜軍,盜軍者斬。
”
在數百名糜旸親軍的朗誦聲之下,一聲聲糜旸親自寫的軍紀斬令開始傳遞在近萬大軍的耳中。
一聲聲斬令飄蕩在幽深的河谷之中,令近萬大軍臉上都浮現了畏懼之色。
糜旸一共定下七條斬令,分別針對七種情況輕軍,慢軍,盜軍,欺軍,背軍,亂軍,誤軍。
斬令很嚴,但不嚴無法出強軍。
糜旸今日所定下的七條斬令,其實出自諸葛亮所撰寫的兵書之中。
歷史上諸葛亮依靠這強大的軍紀,就算在關中平原中與魏軍正面決戰,亦不曾落過下風。
史書中亦記載了諸葛亮在實施以上七條斬令后,漢軍的軍紀情況。
“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
“是以分兵屯,久駐之基。耕者雜于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
亮之行軍,安靜而堅重;安靜而易動,堅重則可以進退。亮法令明,賞罰信,士卒用命,赴險而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