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旸在收到關羽的命令之后,馬上就領著大軍從順陽城外撤退,然后順游而下朝著樊城而去。
在西城之戰時,糜旸手中的兵力最多時有四萬大軍。
后來糜旸趁著西城大勝出征武當時,因為魏軍俘虜太多,所以他留下一萬大軍由孟達等人率領駐守漢興郡。
再后來因為關中傳來曹真大舉調兵的消息,再加上為了不耽誤農活,所以糜旸又從手中抽調一萬大軍返回漢中郡。
在連續兩次的分兵之下,目前武當城內外只有兩萬漢軍左右。
雖然關羽讓糜旸調集大軍南下,但是武當城的安危也很要緊。
所以糜旸能率領到達樊城外的漢軍,便是此番他從武當帶出來的上萬漢軍。
只是或許糜旸帶來的大軍不算很多,但他帶在軍中隨從征戰的將領的素質卻不低。
單單一個魏延的勇勐,就可以抵得上好幾個尋常將領。
因為是順流而下,所以糜旸大軍的行進速度很是快速,不過幾日,糜旸就親率大軍趕到樊城之外。
當糜旸領著大軍來到樊城之外后,他看著眼前的一幕,覺得有似曾相識之感。
眾多漢軍戰旗在風中獵獵作響,荊州重鎮樊城被關羽大軍用各種防御工事,給團團包圍起來。
當年他星夜從江陵來到樊城外時,所看到的也是這樣的一幅場景。
那時他來到樊城外時,身份不過是一孝廉,跟隨在身邊的只有上百親衛。
他那時來樊城為的是,挽救關羽的性命與大漢的國運。
現在他來到樊城外時,自身已然成為大漢的左將軍,帶領的也是上萬士氣高昂的精卒。
而這次他來樊城之外,為的卻是勾取逆魏的國運。
時間不過一年多,但是物是人非,現在想想真是讓他心中生出許多感慨。
只是糜旸還未在大營外感慨多久,就在他率領大軍陸續從戰船上下來后,已經提前得知他大軍到來的,早就守在大營外的馬良就迎了上來。
馬良的身后還跟著許多屬吏。
馬良在來到糜旸身前后,率先對著糜旸一拜。
雖然馬良的資歷,年紀都比糜旸高,但是現在的糜旸已然是大漢的一方都督,位高權重。
所以單單從位份上來說,馬良是要處于糜旸之下的。
畢竟按照大漢舊例,雖然刺史一職權責重大,但是品階卻不高。
在馬良對糜旸行過禮后,糜旸亦對馬良回了一禮。
在互相見過禮后,馬良便指揮身后的屬吏將糜旸所帶來的的大軍,按營的單位分別帶入剛剛修建好的軍營中。
馬良的處事風格很像他的偶像諸葛亮,那就是事無巨細,事必躬親。
在當初劉備拿下益州后,馬良專門給他的偶像諸葛亮寫了一封信夸贊他,但是在那封信中馬良還提醒諸葛亮應該簡拔人才,讓人才各居其職。
這說明一開始的馬良不是這樣的。
結果在諸葛亮收到這封信的不久后,劉備便將馬良征召進他的左將軍幕府之中,成為了諸葛亮的下屬。
在跟隨諸葛亮幾年后,再次被外放的馬良卻完全了改變他的做事風格。
而他有這種改變,完全是受到諸葛亮的感染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