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名斥候原先是當年從中原回遷的一名荊州農家子,當他被糜旸招募進麾下時,糜旸的官職已經是偏將軍。
所以他并不知道在關羽面前,糜主簿便是現今的糜左將軍。
只是雖然不知道糜主簿是誰,但是斥候的任務便是忠實的傳達所見所聞。
所以這名斥候對著糜旸一拜后,便快速朝著后方的戰場跑去。
在這名斥候遠去之后,糜旸抬頭看向高掛頭上的城匾。
城匾上龍飛蛇舞般的“樊城”二字映入糜旸的眼簾中時,他的臉上露出了頗為暢快的笑容。
這樣的笑容同樣出現在,魏延與鄧艾幾名漢將的臉上。
只是那幾名漢將發笑,乃是因為他們是大漢中先登破樊城的大功之臣。
百般戰功,先登第一,所以等待他們的將是巨大的獎勵與榮耀。
而糜旸臉上暢快的笑容,卻是因為他腦海中的一個想法而發出。
自今日起,襄樊之地不再是季漢的意難平。
世上知兵者的想法,往往會不約而同。
這不是因為世上知兵者不懂得變通,而是在某種情勢之下,最好的辦法往往只有一個。
正如如今關羽進攻樊城的策略,與糜旸所決斷的大方向上并無差別一般。
因為要保證能盡快拿下樊城,所以關羽在留下一眾將校將魏軍俘虜押回漢軍大營之后。
他便與張飛、馬超親率著近萬漢軍快速地朝著樊城出發。
由于此番抽調前來攻擊樊城的漢軍有近萬,為了保證后方的安全,所以關羽并沒有讓馬超率領西涼鐵騎隨行。
況且騎軍對于攻城戰來說,用處并不大。
只是與糜旸所采取的策略不同的是,關羽并沒有讓他身后的五千漢軍換上魏軍的服飾旗幟。
他更沒有遮掩自己的旗號,而是大搖大擺的率領著近萬漢軍朝著樊城而來。
這點體現著翁婿兩人用兵理念上的不同。
但更為重要的是,相比于糜旸,關羽更有資本如此行軍。
因為他手中的漢軍比糜旸多的多,而且他身旁還有著張飛與馬超這樣威震天下的名將,如此的配置,讓關羽低調不起來。
而糜旸的用兵風格可以讓他出乎意料的到達樊城之外,關羽的用兵風格卻造成另一種后果。
當關羽、張飛、馬超三員威名赫赫的天下名將的旗幟,出現在樊城外的蒼茫大地上時。
目前在樊城之外,是沒有一位魏將魏兵對此可以不感到膽寒的。
所以當關羽率領著近萬漢軍朝著樊城快速而去時,出現了頗為詭異的一幕。
從天空中往地上看,關羽的這近萬漢軍猶如一支碩大的箭失一般快速朝著樊城而去。
而在這支碩大箭失的數里范圍內,一開始遍布著散亂各地與漢軍朝著相同方向趕去的魏軍潰軍。
但是在這碩大的箭失劃過魏軍潰軍的周圍時,魏軍潰軍就猶如見到鬼神一般,避之不及的朝著這支碩大箭失的四面八方逃奔而去。
這場面就像是一支帶著滔天殺意的箭失在漢水中疾馳。
而在這支碩大箭失所經過的水域左右,紛紛有水中的暗流或者雜質,被碩大箭失的巨大沖擊力所激蕩開。
在一切暗流與雜志被激蕩開后,哪怕樊城是一塊堅不可摧的礁石,最后也會在這碩大箭失的沖擊下變得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