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孔明你來說,又是一件好事嗎”
劉備越說言語中的告戒之意就越深。
只是在說到最后一句話時,劉備看著年紀方過四十,鬢角間白發卻已然不少的諸葛亮,語氣轉變為擔憂。
當語氣轉變之后,劉備嘆了一口氣說道“我知道你今日進宮找我,是為大漢的未來考慮,你在擔心梁州的局勢會有所不穩。
就像你處理政事之時,事必躬親,務必不要有疏漏一般。
但是孔明你知道嗎,我之所以不遺余力的提拔重用子成,是讓他未來為你分憂,我就是不想你再過度勞心勞力了。
心力若損耗過多,于身體又有何益呢”
這便是現今劉備心中最深的擔憂。
自當年諸葛亮在荊州受到劉備重用,開始成為實際上劉備幕府中的“丞相”之后,諸葛亮的這種性格便被劉備所察覺到了。
由于諸葛亮親力親為的性格,所以在以往倒不是沒有人誹謗過諸葛亮權力欲旺盛,喜歡將大權都攬在自己手中,不肯任用賢才。
可是劉備知道諸葛亮并不是這樣的人。
在以往的十數年之中,諸葛亮舉薦提拔過許多人才,例如龐統、蔣琬、馬良、楊洪等哪個不是一時俊杰,哪個又不曾手中掌握大權過。
諸葛亮不是醉心權力的人。
只是由于諸葛亮內心中有著極強的責任感,他習慣了未雨綢繆,對大漢的一切軍政要務都會思慮頗多。
諸葛亮深知現在的大漢并不算國力強盛,這就導致了他的性格越發謹慎。
國力貧瘠的大漢,不能行差踏步一次,否則就可能是萬劫不復之地。
以諸葛亮的才能及他身處的位置來說,他的這種性格對大漢的國力的提升有著很強的催化作用。
過去幾年之間,無論關羽還是糜旸在戰場上取得多么傲然的戰績,一切都離不開諸葛亮在背后的苦心維持,穩扎穩打。
于國家來說諸葛亮的這種性格是好處。
對劉備來說諸葛亮的這種性格,也可讓他高枕無憂,可以安心地做個馬上皇帝。
但是對諸葛亮來說,他的這種性格卻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的身體健康。
諸葛亮鬢角間愈發密集的白發便是明證。
所以對劉備來說,他現在該擔憂的不是梁州可能會發生的動亂,而是諸葛亮的身體健康。
因為就算梁州發生連糜旸都處理不了的動亂,梁州距離益州不遠,只要他與諸葛亮還在一日,那么局勢都不會太過糜爛。
若不是對諸葛亮的身體有所擔憂,劉備之前不會特地下恩旨讓諸葛亮在午時進補。
只是劉備知道他的行為始終是治標不治本。
若是諸葛亮不改變他的性格的話,那么他的身體健康是只會每況愈下的。
當劉備將心中的擔憂說出以后,諸葛亮不禁一愣。
他倒是沒想到劉備是在擔憂這一點。
明白劉備的擔憂后,諸葛亮的內心卻浮現了濃濃的暖意。
只是諸葛亮有自己的看法,諸葛亮對著劉備拱手答道“陛下教導的是。”
“然天下兵戈未息,華夏上,未重歸一統。
當此時臣怎么能不竭盡心力,又怎敢有一絲松懈呢”
諸葛亮說這番話的目光真摯,因為這就是他的心里話。
諸葛亮出身名門,這種背景導致他從小到大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但同時諸葛亮又出身于亂世,亂世之中哪怕是出身名門的諸葛亮,自小也備受離亂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