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用長槍突刺的那方漢軍,發現自己的攻勢被敵方化解后,他們立馬派出陣型中的刀兵。
數百精銳的刀兵在召喚下,從己方的陣型中快速跑出,然后毫不遲疑的抽出腰間的長刀朝著對面的“敵人”砍殺而去。
見到這一幕后,高臺上的官員的心一下子就被揪住了。
在長槍兵被抵擋住的情況下,采取攻勢的那方漢軍選擇另辟蹊徑,派出部分短兵勇士突襲敵方陣型。
這樣的做法足可以稱得上深知兵法變化之道。
只是下方對戰的兩方大軍,都是梁軍的士卒,所以高臺上的官員不禁為另一方士卒暗自捏了一把汗。
不過能被挑選出在糜旸面前表演斗技的士卒,肯定都是軍中的精銳。
所以讓眾多官員擔心的事并沒有發生。
另一方漢軍的將官在察覺到對方的意圖之外,他果斷的揮舞令旗,讓躲在盾牌保護之后的長槍兵出陣。
一根根帶著冷冽寒芒的槍尖突然從林立的盾墻之后突刺而出,生生打了個對面手持短刃突刺而來的數百漢軍一個措手不及。
在情急之下,那數百漢軍只能連忙撲倒在地躲過這次攻擊。
但盡管那數百漢軍的速度已然很快,失去先機的他們中還是有一些人被對方的長槍刺中。
由于并不是真正的戰場廝殺,對面的長槍并未朝著那數百漢軍的要害刺去,但是利刃所及之處,受傷是難免的。
被長槍刺中的那部分漢軍發出一陣痛呼后,便用手捂著傷口躺倒在地。
鮮紅的血液從他們的傷口中流出,證明著剛才戰場中的驚險。
當血液隨著受傷漢軍的傷口流淌在地上時,一種緊張凝重的氣氛開始彌漫開來。
只是哪怕如此,但是對早已習慣在閱兵儀式中受傷的雙方精兵來說,他們都絲毫沒有遲疑。
取得一些優勢的那方漢軍,在將官的指揮之下舉著盾牌,形成一道堅不可摧的盾牌繼續朝著對方步步逼近。
只要鳴金聲未曾響起,他們就決計不會后退。
而另一方漢軍見對方步步緊逼,他們也不甘示弱。
在剛才派出的數百漢軍攙扶著受傷的士卒回來之后,他們之中的將官便馬上下令全軍快速退后,然后釋放箭失阻擋著對方士卒的逼近。
能夠抵擋長槍的盾牌,都是很沉重的。
因此那方漢軍不可能將沉重的盾牌舉起護在頭頂。
對方陣勢中的弓箭手并不多,再加上今日參加閱兵的士卒都身穿精甲,頭戴頭盔。
但在上千支流失的攻擊之下,還是有不少士卒被流失射中倒地。
那些被流失射中的士卒大多數都沒性命之憂,但受傷是避免不了的。
兩軍剛一交戰,就已經各有損傷。
就算到這一步,雙方大軍還是沒有停下來的意圖。
森嚴的盾牌依然在穩步前進,鋒利的流失依舊在場中飛舞,這一切都還原出戰場中的真實場景。
可是隨著一方的步步緊逼,另一方也慢慢退無可避。
既無法退避,那便戰。
于是本來在退卻的那一方漢軍,立馬在將官指揮下齊齊上前一步,揮舞著手中的長槍與長劍,與對方隔陣相迫起來。
數千聲兵戈相擊聲以極快的速度傳到高臺之上,并且在不斷沖擊著高臺上眾人的內心。
在這種沖擊之下,高臺上的一位白發蒼蒼的官吏,他突然情不自禁的高喊道
“堅甲利刃、長短相雜、游弩往來、什伍俱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