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動亂的年代,但三國中并非只有名將。
三國時期有著許多文學家,只是由于后世人只關注三國時期的金戈鐵馬,而對于那些文學家的存在都有些忽略了而已。
呂出身南陽名門,雖然他父親早逝,但世家出身的呂自小還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或許呂的文采在史書上沒有過多筆墨記載,但三國志一向惜字如金,許多人的生平介紹的本就頗為簡單。
呂跟隨糜旸已有不短的日子,由于呂一開始便是類似糜旸秘書的身份,故而在朝夕相處之下,糜旸意外的發現了呂的這個技能。
而像呂這般擁有臨摹他人筆跡技能的人,在當世并不算少有。
漢之諸葛亮,吳之張昭想做到這一點都不難,更別提名士輩出的曹魏了。
歷史上鐘會之所以能陷害鄧艾成功,便是采取了類似的辦法。
只是呂有這個技能是不錯,他卻不解糜旸為何會突然問起他這件事。
臨摹筆跡是他的本領,但這種本領若被心術不正的人施用,那帶來的危害是很大的。
故而以往呂一般不輕易向外人承認,他有著這般本領。
法邈在得知呂竟然能臨摹他人筆跡后,也是顯得頗為驚訝。
不過不解歸不解,呂對糜旸還是無半點隱瞞的。
“,略通此道。”
聽到呂的回答后,糜旸的眉毛變成了月牙狀。
呂的性格,糜旸還不清楚嗎
呂說是略同此道,那是謙虛的言語,既然他敢答應,那么他一定在此道上有著不俗的造詣。
見帳內都是自己的心腹,糜旸也不隱瞞自己的意圖。
“據驃騎將軍所說,那姜維乃是一不可多得的將才呀”
“孤自掌軍以來,常感麾下良將不夠,非孤有此感,便是陛下與丞相也多在孤面前嘆息過這點。”
在說這番話時,糜旸的聲音變得非常低沉。
而他說的也是當今大漢的現狀。
或許由于糜旸的出現,那場斷絕季漢大部分精英的夷陵大火并未發生。
這對季漢來說,是一件好事,但好處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歷史上夷陵之戰中喪生的大多是季漢的精銳將官,但他們的能力可以說不錯,不然劉備也不會帶他們出征,但他們的能力在當世卻稱不上頂尖。
不然的話,歷史上的那場夷陵大火,根本就不會發生。
劉備只會不聽勸他退兵的進言,又不會不聽讓他戰勝敵人的進言。
而如張南、馮習、程畿等優秀的中層將官對季漢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可對地大物博的曹魏來說,真的算不上什么。
泱泱大漢四百年的底蘊大多被曹魏竊取,這樣的底蘊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大漢現在是暫時不缺優秀的中層將官,可卻非常缺乏能夠獨當一面的帥才。
現在大漢能夠擁有這種能力的帥才,排除掉劉備的話,滿打滿算不過三個,諸葛亮、張飛、糜旸。
這很多嗎
只能說太少了。
特別是張飛的年紀擺在那里,他又能再看護大漢幾年并且張飛也有著糟糕的性格缺點。
而若是沒有足夠的帥才,以后大漢單單靠諸葛亮與糜旸二人,又真的能復興漢室嗎
這點顧慮,甚至可以說是隱患,大漢中上下并非沒有有識之士知道,只是以往他們都想下意識地忽略這一點而已。
現在當這點隱憂被糜旸捅破之后,法邈與呂二人都不禁陷入了沉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