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大朝會,劉備又是帝王,在這種場合與身份之下,劉備說的那句話便代表著一言九鼎。
正因為知道這一點,才讓殿內的眾臣在聽到這句話后,都覺得十分詫異。
那可是大將軍呀。
大將軍三個字在大漢,是有著不同凡響的意義的,而這種意義源于他那在大漢政治體制中超然的權力。
由于心中的詫異,大殿內原本熱鬧的氣氛一下子變得安靜下來。
這一刻所有人的心中都不禁浮現了一個想法糜旸配的上這個稱號嗎
這個問題,眾人心中一時之間卻沒有答桉。
原因很簡單,大將軍雖然在大漢有著超然的地位,但大將軍這個職位并不具有神圣性。
兩漢四百年以來,擔任大將軍的人不少。
那些人當中當然有實至名歸的人,但也有許多人是出于帝王的政治考量,而得以擔任這個職位的。
甚至在那一批人當中,真正實至名歸的人,一直都是少數,這讓大將軍的稱號不具有神圣性。
只是盡管如此,眾人心中也不禁對糜旸擔任大將軍一事細細考量起來。
畢竟大將軍一職擁有的權力太大了,它所代表的政治意義也不同凡響。
當有了具體目標進行分析之后,很多大臣的心中就有了想法。
兩漢四百年以來,擔任大將軍職位有一個不成文的潛規則,那便是該人必須要么是漢室宗親,要么是外戚。
這一點潛規則經過四百余年的發展,早已經深入人心。
當年權力滔天的霍光為何執意要將女兒嫁給孝宣帝,他實際上為的就是鞏固自己在孝宣帝一朝的外戚身份而已。
而當年哪怕是門生故吏遍于天下的袁紹,他在擔任大將軍之后,因為他不是大漢的外戚,也在世間也引起了不少非議。
而糜旸的身份是符合這個潛規則的。
哪怕他的姑母未曾為劉備誕下子嗣,但他的姑母卻是擁有謚號的皇后,有著這層名義在,糜旸乃是根正苗紅的大漢外戚。
更何況由于糜竺的身份,東海糜氏早已經成功踏入大漢的頂尖世家行列。
有著這種家世,糜旸在名義方面成為大漢的大將軍是不成問題的。
在符合這一點潛規則后,眾臣心中又開始思量起成為大將軍的另一個標準,那便是是否為大漢立下大功。
這個標準其實只能說是那一點潛規則的補充,因為大漢有史以來又不是沒有外戚不立寸功而成為大將軍的。
但糜旸以前的表現太亮眼了,這讓世人不禁對他的要求更高了起來。
梁冀,何進之流,豈可與漢白鹿相提并論
在細細思索這個標準糜旸是否符合的時候,眾人的心中不禁浮想起糜旸之前為大漢立下的大功。
糜旸參與的大戰就不提了,就單單說他之前所主導的兩場大戰。
公安一戰敗十萬吳軍,為大漢守住了半壁江山,這是全國之功。
西城一戰智取曹仁,大大打出了大漢的威風,更是為劉備稱帝掃清了輿論上的障礙,這是擁立之功。
一個全國之功,一個擁立之功,這兩個功勞所帶來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從這方面說,糜旸在功勞方面是有著充足的成績的。
或者換句話說,單單在功勞方面,哪怕是故大將軍關羽復生,恐怕也只能與糜旸在伯仲之間,更遑論其他人。
若糜旸沒有資格成為大將軍,當今的大漢還有何人配
至于糜旸的年紀問題,根本不在眾大臣的考慮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