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的士人并不迂腐,和平之時論資排輩大于一切,亂世之中,講究的是能者居之。
況且大漢四百年以來,又不是沒有年輕人因功驟居高位的例子。
別忘了劉備經常將糜旸比作何人,又經常將自己自效為何位帝王。
在心中的這些想法浮現之后,眾人心中的詫異正在慢慢消失,
幸虧劉備是屬意糜旸成為大漢的新任大將軍,要是換作別人,恐怕這一群大臣就得死諫了。
就是心中本來就有認同的基礎,眾臣才只會是詫異,而不是強烈的抗拒。
可哪怕心中的詫異逐漸消失,但還是有許多大臣不太贊成劉備的決定。
他們不是覺得糜旸不配,他們是覺得糜旸當下成為大漢大將軍的時機不對。
誠然糜旸的身份,功績都讓他有成為大將軍的資本,陽平關之戰,也足以稱得上一場難得的勝仗,但還是那句話,眾人對糜旸的期待太高了。
眾人心中都覺得糜旸可以取得更好的佳績,例如在正式擊敗十萬魏軍,幫大漢度過最虛弱的階段之后,憑借這種潑天的功勞,再一躍成為大漢的大將軍,這樣才算的上真正的實至名歸。
誰叫他是漢白鹿呢
身為大漢的國寶,眾臣都不希望糜旸在未來,受到一絲一毫的非議。
在諸葛亮不在成都的這段時日,眾臣大多以尚書令馬良為首,馬良也是個敢言的人,他用委婉的語氣講出他心中的這層想法。
而當馬良說出他的想法后,立即就有不少大臣附和起來。
在聽完馬良的顧慮之后,劉備并沒有生氣,相反他臉上的笑意更加濃厚。
身為一個政治大家,眾臣想到的事,他又豈會沒想到呢
劉備很快在眾臣面前說出了他心中的真實想法。
“朕意欲任冠軍侯為行大將軍,不知諸卿意下如何”
相比于剛才的那句話,劉備的這個任命更加具體,而正是這個具體的任命,讓馬良等大臣臉上都流露出滿意的笑容。
行大將軍也是大將軍,但卻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大將軍。
行與假一樣,在當世有暫代的意思。
劉備當下任命糜旸為行大將軍,他的目的在于讓糜旸短暫擁有大將軍的權力,一旦等大戰結束后,糜旸行大將軍的職務,當即也會隨之消失。
既是權宜之計,漢臣又不是后世的那些腐儒,當然就沒有理由再覺得這個任命不妥了。
當然眾臣也知道劉備的這個任命有著其他的意思盡管只是暫代大將軍之職,可在戰時,糜旸還是能使用大將軍的權力,這是劉備對糜旸陽平關大捷的獎勵。
同樣的這也是劉備對糜旸的一個期待,甚至是誘惑。
陽平關大捷讓糜旸可暫時行使大將軍的權力,可若是他最后真為大漢打贏這場攸關國運的大戰呢
那也不是不可以把前面那個行字去掉。
劉備的這層心思,瞞不住殿內的大臣,但對于劉備的這層心思,大臣雖心知肚明卻也覺得理所應當。
要是糜旸真能達成劉備對他的期許,到時候糜旸就是三大天功在身,那樣的他正式成為大漢的大將軍,又有何不可
眾臣不禁對劉備的安排感到佩服之至。
隨著殿內眾臣對著劉備齊齊一拜,代表著劉備的這個任命,得到了所有大臣的擁護。
可這上百位臣子卻不知道劉備心中有此任命的其他緣由。
劉備想讓糜旸暫代大將軍之職,不單單是出于他對糜旸的喜愛,乃是當下的局勢,他不得不給糜旸更大的權力。
劉備雖遠在成都,但由于糜旸的心懷坦蕩,梁州中發生的一切事他都是知道的。